——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负责人就《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答记者问
本网讯 近期,农业农村部以公告形式公布了新修订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以下简称《名录》),进一步扩大了资源保护范围,增加了地方品种保护数量。日前,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负责人就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为什么要修订《名录》,对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有什么意义?
答:畜禽遗传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长期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是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改善人们衣食住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是畜禽物种类型多。据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世界上有37种畜禽在为人类提供肉、蛋、奶、毛皮、纤维等产品,或满足人类役用、运动、观赏、竞技等需要。2020年我部公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将我国畜禽分为33种,包括猪、普通牛等17种传统畜禽和梅花鹿、国地理、生态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多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各异,经过长期驯养和精心选育,逐步形成丰富多彩的畜禽遗传资源。目前畜禽品种已增加到1127个,占全球登记品种的13.6%。其中,猪、水牛、牦牛、山羊、驴、鸡、鸭、国畜禽遗传资源特征特性各异,携带大量优良基因,是珍贵的基因宝库。比如,在风味品质上,以文昌鸡、清远麻鸡、北京油鸡等为代表的三黄鸡,皮薄、肉嫩、味美,成为食客追捧对象,以北京鸭为原料的中华美食北京烤鸭享誉世界。在产仔方面,梅山猪、二花脸猪乳头多、产仔多,曾创造窝产仔42头的世界最高纪录。湖羊平均产羔率260%,远超欧美高产品种,是我国肉羊当家母本。在产蛋方面,绍兴鸭、金定鸭、龙岩山麻鸭等品种开产早、持续时间长,每年可产蛋300多个,超过欧美专用品种。在抗逆性方面,民猪抗寒能力强,冬天皮肤表面长满绒毛,零下20℃露天仍能正常活动。藏猪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猪种,适应青藏高原高海拔低氧环境。
在我国丰富的畜禽遗传资源中,有不少是原产我国的地方品种资源,非常珍贵,有的是我国独有,有的群数量少,甚至处于濒危状况。为加强原产我国珍贵、稀有、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我部2000年首次制定《名录》,收录78个国家级保护畜禽地方品种资源。2006年畜牧法正式施行,明确要求根据畜禽遗传资源分布状况制定调整并公布《名录》,由此我部进行第一次修订,收录地方品种资源增至138个。2014年我部在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基础上进行第二次修订,收录地方品种资源达到159个。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部组织完成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摸清了资源家底,原产我国的畜禽遗传资源增长到643个、蜂和蚕资源分别增长到15个和151个,较第二次普查情况有了显著变化,有必要再次修订完善,这也是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一项基础工作。
问:《名录》修订的原则要求是什么?大家所熟知的藏香猪、西藏牦牛、云岭牛等,为什么没有在《名录》中出现?
答:《名录》修订遵循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综合考虑种群数量、区域分布、特征特性及生产性能等多方面因素,科学评估资源的珍贵、稀有、濒危程度,以及生产、生态、科学及社会价值。此次修订是基于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对新增列入《名录》的品种资源有4个具体要求:一是必须为地方品种资源。从原产我国的角度出发,新增列入的资源必须是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通过的地方品种资源,不包括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大家熟知的云岭牛,在西南地区被广泛养殖,是用我国地方品种文山牛等与引入品种婆罗门牛杂交选育而成,是优异的肉牛培育品种,不是地方品种资源,文山牛已列入《名录》。二是要先列入省级保护名录。从落实畜牧法关于分类分级保护的要求出发,新增列入的资源应在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范围内,形成国家和省两级保护的合力,带动完善省级保护名录覆盖所有地方品种资源。三是综合评估珍贵、稀有、濒危情况。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对新增列入《名录》的品种资源,从珍贵、稀有、如,圩猪耐湿热、对猪气喘病及高温应激有天然抗性;帕米尔牦牛不仅能适应高寒低氧荒漠草原放牧环境,还较为温顺、反应灵敏、建立的条件反射比较巩固、容易调教,如,贵州白水牛全身白毛,淅川乌骨鸡白羽、产绿壳蛋,如,河套大耳猪、烟台䅟糠鸡等属于普查发现的濒危资源,在抗逆性、一使用国家公布的标准品种名称。大家熟知的藏香猪,是指广泛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优质藏猪。藏猪作为原产我国青藏高原的珍贵资源,早在2000年就被列入了《名录》。西藏牦牛是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牦牛的统称,主要包括帕里牦牛、斯布牦牛、娘亚牦牛、类乌齐牦牛、西藏高山牦牛等品种,其中帕里牦牛已在2006年被列入《名录》。
问:《名录》修订前后有哪些变化?接下来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答:新修订的《名录》主要有四个变化。一是数量更多,由159个增加到298个。其中畜禽地方品种资源新增115个,由156个增加到271个,新增15个蚕品种资源,将蜂细化为12个品种。二是分类更科学,严格按照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划分。新修订《名录》共涉及33种畜禽中的17种,涵盖我国17种传统畜禽中的15种、16种特种畜禽中的2种,以及参照畜牧法管理的蜂和蚕。三是名称更规范,统一使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公布的标准品种名称。如将乌金猪(大河猪)调整为乌金猪、巫陵牛(湘西牛)调整为巫陵牛,涉及6个猪、3个羊和2个牛地方品种资源。四是特征特性鲜明,每个品种资源都具备有别于其他品种的典型特征。有的生长速度快或产仔多,有的肌间脂肪含量高或屠宰率高,有的体型特异或颜色突出,有的属于濒危资源或广泛用作育种父母本,均是原产我国的珍贵稀有资源。
此次修订将更多地方品种资源纳入《名录》,体现了国家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大,反映了我国资源保护能力的提升。下一步,我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种业振兴行动安排,将《名录》收录的畜禽遗传资源作为保护利用的重点,纳入“十五五”种业发展规划,完善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加强保护效果监测评价,开展畜禽资源精准鉴定和开发利用,切实把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夯实种业振兴的资源基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
问:《名录》里的地方品种资源是如何保护的?其他地方品种资源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吗?
答:国际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主要有原产地活体保护和遗传材料集中保存两种方式。其中,在原产地建立保种场进行活体保护是目前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建立基因库超低温保存胚胎、精液等遗传材料是重要补充手段,比如保存一枚胚胎就相当于保存一个活体,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并组建种群,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基因资源丢失、防止性状遗传漂变。我国高度重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国家制定《名录》,各省份制定省级保护名录,基本覆盖所有原产我国的畜禽地方品种资源,都采取以保种场(保护区)原产地活体保护为主,以基因库遗传材料集中保存为辅,宜场则场、宜区则区、宜库则库的保护方式,还相应制定了《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
2021年以来,我部贯彻落实种业振兴行动部署,历时三年组织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普查,基本摸清了资源家底。同时印发《关于做好农业种质资源库建设工作的通知》,加快推进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先后确定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240个,同时对濒危资源实行“一品一策”抢救性保护,实现对159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活体保护全覆盖,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确定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671个,构建了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区域级基因库、保种场保护区相衔接的“三道保护屏障”,实现了应保尽保,为畜禽种业创新奠定了坚实资源基础。
问:据我所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所列33种畜禽中没有蜂和蚕,但《名录》中包括一些蜂和蚕的地方品种资源,请问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答:新修订《名录》除了畜禽地方品种资源外,还包括12个蜜蜂地方品种资源,首次增加15个蚕地方品种资源。蜂、蚕遗传资源都是农业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在传统农耕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蜜蜂有“农业之翼”的美称,不仅能提供蜂蜜等产品,还是农业增产的重要因素,有重要经济和社会价值。蜜蜂授粉作用,对于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持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蜜蜂授粉业蓬勃发展,已在设施农业、荔枝和龙眼等水果上初具规模。家蚕起源于我国,由野桑蚕驯化而来,是迄今为止唯一被人类完全驯化的昆虫。我国是家蚕起源驯化中心,也是当今世界蚕业生产第一大国,中国丝绸和“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修订的《畜牧法》第二条第三款明确,蜂、蚕的资源保护利用和生产经营,适用畜牧法有关规定。据此,我部将蜂和蚕纳入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范围,全面调查和测定了中国蜜蜂、熊蜂、壁蜂遗传资源的群体数量、种质特性,准确鉴定了中国蚕遗传资源的体型外貌、生长发育、茧丝品质、繁育性能等性状,全面评估了我国蚕资源种质特性。截至目前,我国共有蜂品种资源39个、蚕品种资源313个,蚕品种数量和品种类型均居世界第一。我部已布局确定了国家级蜜蜂资源基因库2个、国家级蚕资源基因库3个,长期保存蜂品种资源25个、冷冻精液15万份,蚕品种资源165个、遗传材料2000多份,有力推动了蜂、蚕产业发展。 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