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打造生态集群 让农业产业在“链”上发展

眼下正是温室西红柿、茄子、黄瓜等蔬果大量上市时节,在位于平度市仁兆镇的青岛都市乡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1000个冬暖式大棚鳞次栉比,菜农刘华志正在将新鲜采摘的黄瓜装车发运。得益于示范园打造的平台产业链,刘华志感觉今年钱赚得“更轻松”。

 青岛都市乡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青岛市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会立足产业振兴实现富农强业的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产业不仅是农民增收的现实基础,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的长效措施。在青岛市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会党委书记、会长窦典梓看来,脱离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为此,青岛市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会在平度仁兆镇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乡村振兴项目,在明村镇投资近20亿元建设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园、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园项目,打通农副产品种植、储存、分包、销售全产业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平度南村、仁兆、明村等乡镇建立近万亩种植基地,统一提供种苗、肥料,统一管理、收购,年产绿色蔬菜几百万吨,开发种植品种达百余个;与青岛农业大学和政府农业职能部门合作,在莱西设立40多家分社机构,包含技能培训、思想引领、创业孵化等项目组,社员达1万余人,托管服务土地3万余亩;与平度崔家集镇等开展对接帮扶,通过资金扶持、订单生产、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带动100多户农民平均年收入增长5.35倍。

 青岛市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会还积极搭平台链资源,整合乡村数字、农业服务、智慧物联等10个产业分会资源,建立产业生态集群。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帮助上千家会员企业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推动上下游企业错位共生、抱团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掣肘农业发展上下游衔接不够紧密、联农带农能力不强等难题。

 “我们通过运营青山路700号的金海牛能源产业园,将更多的产业链上游企业集聚到园区,为终端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营销型会员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生产型企业也完善了渠道建设,大家合作共赢、错位共生。”青岛市产业生态链促进会会长江树国说,促进会对外发挥上联市场、下带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托管、就业带动等方式,提供“耕、种、管、收、售”等全方位托管服务,引导农户逐步走上集约化发展道路,推动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对内,促进会打通种植、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全产业链,打破生活服务、乡村数字、农业农服等行业壁垒,将内部上千家农业会员企业“串珠成网”,推进产业全链条、集群化发展,打造“参天大树”与“灌木丛”共生的良好产业生态集群。

 除发展产业外,促进会还与西海岸新区王台镇徐村、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曲家庄村签订乡村振兴帮包协议,在特色产业链上组织党建产业联盟,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为乡村、企业发展搭好台子。(完)来源: 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