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新发地橘子批发市场,门庭冷落。这个占有京城近半橘子销售市场的冷寂,源于一条内容为“四川广元的橘子有虫”的短信,尽管一周来官方强力辟谣,市场仍未见回暖。一些箱装橘子已降到5元一箱,很多橘商已开始离场。
谣言给困境中的橘商带来怎样的影响?谣言凸显了怎样的社会公众心理?
清晨5时30分
谣言席卷橘子批发市场
大风降温后的北京被寒气所笼罩,裹着军绿色的大衣,申建义走进位于新发地南部的橘子批发集散地,面对的仍是冷冷清清的场面——平日里这个时间,早应有市里的批发商户上货——喧闹没了,装满橘子的货车沉默地停在路的两侧。
申建义的车停在市场的南边,车上还有两万多斤橘子等待买家,来到市场已经两天,橘子却只销售了一半。而以往车一到市场,半天之内便可销光,“9点前都完事了,抢着买,现在好几天了,能不能卖完没有谱。”
橘子市场的冷寂,源于一条短信,就在一周前,一条内容为“告诉家人和同事朋友暂时不要吃橘子,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四川埋了一大批,还撒了石灰”的短信,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手机里。而其内容的敏感性,让人们迅速将这一信息传播开来,网民更是言之凿凿地贴上了相关图片,让这一切显得更加骇人而真实。
而后的两天,辟谣之声开始出现,“受灾橘子只是少数,并未流入市场”的新闻见诸各大报端,然而其力量显然比不上谣言。走不出货的零售商,身影很少出现在市场里了,零售市场的萧条在批发市场得到了有效的再放大。
捡起身边的橘子,剥开皮,橘商老罗一瓣瓣将橘子扔进嘴里,嘟囔着,“这哪儿有虫?”原来一次就买一二百件(箱)的中间商都不敢出手,即使走货也只是几十几十的数量,几家川字头的车更是零销售,早早地退出了市场。而更让橘商委屈的是,一句谣言便搅乱了整个京城橘子销售市场,“如果橘子真有问题,我们自己就埋了它,但是因为这个,实在是不服气,觉得窝囊。”
6点,又有一辆车缓缓驶入了市场,申建义说这些车都是谣言还没传开就已经在当地收上了果,“没有办法,总得来碰碰运气。”
一车橘子至少赔1万
上午10时
一堆堆腐烂的橘子散落在地上,环卫工人每隔两个小时就会清理一次,但还是难以阻止腐烂的橘子在地上越积越多。
两个熟客的到来,让申建义开了张,看到这一幕的同行,纷纷走过来询问行情,“多少钱卖的?” 申建义撇撇嘴,竖出了四根手指:每斤4毛——只有平时的一半不到,看到这样的价格,大家只得摇头散开。
“原来不挑不拣8毛,后来挑挑拣拣才给4毛,现在4毛都没人要了。”更多人还是羡慕申建义的好运气,“反正是赔,赔着卖总比不卖强。”而更多的时间里,大家只能聚在一起打牌或聊天,互相打趣和计算损失成为最常见的话题。
申建义介绍,运送橘子的货车,一车一般都要装4万来斤,而在当地收橘子的进价也要3到5毛钱,再加上打蜡、包装、运输等各种成本,一斤橘子的成本在7到8毛钱,而在平时批发价格则是8到9毛,刨去三四千斤的正常耗损,一车橘子可以赚个两三千块。
“就算不烂,现在也只能卖三四毛,谁不赔个一万往上?”已在橘子销售市场滚打了十多年的王忠说,如今市场每车的损失保守都在1.5万元左右,而整个市场每天都将损失300万。
没被计算的还有橘商的时间成本,算上往返路程,原来10天可以卖两车,如今10天只能卖一车,实际的损失应在两万元以上,这些计算,还是基于可以售光的假设上。
由于对橘子销售的悲观预期,很多橘商还在下调橘子的价格以期甩卖,有些箱装橘子已降到5元一箱(每箱40余斤)。橘商的共识是,这是“毒香蕉事件”的重演,早离场是最好的选择。
当地果农损失最严重
中午12时
方便面的气味在市场中弥散。无心吃饭的申建义,还在默默地清理着装车用的箱子,箱上沾满了已经腐烂橘子的汁水,而这样的汁水将会导致更多橘子加速腐烂。
橘子只要一个烂了,就会加速所有橘子的腐坏,而在露天环境下,几乎没有任何办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他们根本就不懂,这是湖南、湖北的橘子,可吃橘子的哪管这个。”手里的活不停,申建义的怨气无处发泄,“退一万步说,什么果子不生虫?”
据调查,在京城销售的橘子中,主要来自湖南、湖北、陕西等地,而所谓的“广元橘子”,根本运不到北京。而在这次事件中,损失最严重的还是当地的果农。
“种了一年,碰上这么一个事,全完。”地里的果农,正发愁地看着树上的橘子。不摘,橘子就会腐败;摘,没有橘商收。申建义说果农一年的收入就靠这些橘子,而如今心血付之流水,损失也会超过万元。
受影响的还有依附于橘子销售的其他行当,平日里收车上木板的王先生,也在市场里游荡,“橘子卖不完,木板也收不着,大家都大眼瞪小眼呗。”
谁来帮帮受损人群
下午4时
举着手机,申建义又一次接到同行打来的电话,而嘴中的回答没有任何变化,“别来别来,北京也不行。”
“听说唐山的市场已经不让橘子进场了,哪里都一样。”望着冷清的市场,申建义无奈地摇了摇头。而各地情况与北京基本类似,临近城市的同行,都在询问北京的情况,希望找一条出路,“我们能坚持,但橘子坚持不住啊!”
“万一有问题怎么办?又不是非吃不可。”在挑选了好几样水果之后,赵女士准备离开农贸市场,她的篮中没有橘子,“知道是谣言,但还是不想买。”
虽然在一项网上调查中,超过70%的网友选择了不受谣言影响,但在北京的零售市场中,调查结果显然与现实有一定差距。
“谁来帮帮我们这些受到损失的人?传播谣言的人是不是应该受到惩罚呢?”与申建义一样,进场三天的老罗同样烦恼不堪,面对橘子困境,橘商多数没有什么办法,“车在这里,能想什么办法?如果有单位能来组织消化一点也好啊。”
专家分析
橘子事件是典型的“社会惊遁”现象
北京大学教授、社会心理学专家夏学銮指出,“橘子事件”的发生,从社会心理学分析,是在市场上产生了一种“社会惊遁”现象。简单地说,便是看别人跑,自己也跟着跑的非理智的从众行为。是一种以恐惧、不确定感、害怕等情绪为远因,以某个讯息或传言出现对具体行为之触发为近因的“惊遁”。
谣言产生这么大的威力,群众宁愿不吃也不买的事实,是基于目前食品安全问题被关注的背景下,关于身体健康的消息,公众非常关注和重视,因此出现什么都不敢吃,产生恐慌情绪的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
夏学銮表示,这样的情绪在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好转,只是暂时现象,公众不必过于担心。而对于橘子销售者,应该多加强宣传,搞一些现场展示、试吃的活动,而社会也应该予以理解,有关管理机关及媒体也应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