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春节前旺季的喧嚣和果蔬销量的大幅增长,市场在节后进入企稳的发展状态。因今年春节旺季相较去年提前了十天左右,故对比两年的月度数据意义不大。不过从两个月的综合数据来看,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1.8%和24.2%,其中水果同比增幅为1.7%和25.8%,蔬菜同比增幅为2.2%和10.1%。在各行业均不景气的背景下,农产品的销售亦受到了影响,成交量同比增幅不大,但在接连攀升的高物价的作用下,成交额的同比增幅显得尤为突出。
蔬菜节后销量平平 气温原因促价下跌
节后蔬菜整体销售状态较为平淡,外地蔬菜依然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占比约75%左右,蔬菜需求量有所减少,主因是一来普遍消费者家中尚有余菜;二来学校、中小企业还未完全开学复工。2月份本地蔬菜月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降幅为28.7%和25.2%,成交居前列的品种有莴笋、大白菜、蒜苗和芹菜等,其中莴笋品种占总成交量43.0%的份额,各大宗品种成交量同比参数分别为-44.7%、-0.8%、+21.7%和-1.7%;成交均价同比参数分别为+41.7%、-55.6%、-33.3%、+50%,涨跌互现。外地蔬菜的主要来源地还是以山东为主,市场占比超过70%,鲜干类蔬菜均有。因鲜菜类蔬菜缺乏大批量销售对象,所以运抵市场的蔬菜以多品种混装车为主,类繁量少,以满足市场需求。鲜菜类蔬菜中的大宗品种以番茄、花菜、大白菜、西葫芦等为主,干菜类蔬菜中的大宗品种依然为土豆、大蒜和洋葱这“老三样”,成交均价在整个月中始终处于不温不火,未见出现大幅攀升局面。
虽然本月上旬和中旬均迎来降雪,但时间短,雪量小,并未对本地蔬菜的生长和销售造成影响,相反多日的气温转暖却促使本地蔬菜生长过速,单一品种上市量大增,令成交均价一路下滑,如大白菜品种,上旬时期尚能保持0.8元/公斤的均价,下旬时已跌至均价0.4元/公斤,跌幅为50%,青菜品种也由上旬时均价1.4元/公斤跌至下旬时0.8元/公斤,跌幅超过了40%。
预计随着春季温润多雨气候的来临,本地蔬菜特别是叶菜类蔬菜的上市量还将进一步增大,市场份额将会提升明显。
果价节后先挫后扬 个别突破节前高点
本月水果整体销量不大,市场经营户基本以销售节前余货为主。多数品种的成交均价在本月上中旬时经历了一次价格大幅下挫的过程,以进口水果居多,如山竹品种,节前旺季销售均价为55元公斤,而挫至谷底时仅需20元/公斤,降幅63.6%;车厘子品种,节前旺季均价96元/公斤,节后同品质低点为72元/公斤,降幅25%;砂糖桔品种,节前均价一直徘徊在12元/公斤左右,节后跌回均价8元/公斤,降幅33.3%。导致节后果价一落千丈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挤压水份。年前旺季由个人消费所推高的果价在节后随着需求减少而自然回落;二是消化库存。多数品种节前销量大增令市场经营户过量备货,节后转而消化库存,不得已降价促销。
不过令人诧异的是,下旬果价并未如前些年般一直保持在降价后的较低水平。相反逆市出现了大幅上扬,多数品种不仅回到了节后降价前的水平,更为甚者一举突破节前旺季的最高水平,如不知火柑橘品种,年前最高价为60元/箱(约16公斤),而节后却逆市涨到了70元/箱,涨幅16.7%;香梨品种,节前特级梨约70元/箱左右(约15斤),而节后一级香梨也卖上了这个价位。分析原因,此番果价逆市上扬,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节后水果流通环节中各种相关的运输和人工费用的接连攀升,无疑最终还是体现在终端果价上,同时,供应量不足也有一定的关系,如香梨品种,去年产量原本就低,再加上年前疯抢,特级品种几乎被抢光,这就给随后品种攀上价格高位创造条件,再则消费者对水果各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这也促使水果销售 自然“去劣化”,经营户的进货档次明显提升,口感好、卖相佳的水果成为销售的重头戏,如台湾产的茂谷柑、圣女果等,品质的提高同时助推了果价。
预计果价站上高位后,如下月缺乏降价的环境因素,那么短时间内将处于企稳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