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滞销年年有 只是今年格外多
五六月份一般是时令水果销售旺季,可如同冰冷的阵阵阴雨一样,时令水果的销售却冷得惊人,这一现象比冷雨还让人心凉。先是陕西西瓜销售明显遇冷,刚上市还每斤零售一元多钱,但没几天零售价便下跌到七八毛,现在零售价大多维持在五六毛或六七毛一斤。家住西安建国门附近的韩女士非常爱吃西瓜,她说今年的西瓜又脆又甜,想不到居然卖得这么便宜,而且还卖不动,让她百思不得其解。
让她百思不得其解的不仅仅是西瓜,前一阵子草莓、蓝莓、樱桃、杏子、香瓜的零售价均比去年下跌了一成到三成,尤其这一阵子油桃零售价平均为去年的三分之一左右。不光本土的时令水果量价齐跌,连南方的荔枝等不少时令水果价格也比往年便宜了许多。长安、高陵、渭南等地的一些果园还推出顾客免费采摘品尝活动,以尽量减少损失,宁可让顾客免费吃,也不能像周至油桃果农那样将水果倒掉。西安朱雀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的运营副总监王丁对记者说:“按理说水果价格便宜了应该卖得快才对,可今年卖得并不好。今年水果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下跌,总的估算大概下跌25%到30%之间,而销售额大概同比减少30%以上。”
水果滞销原因多 深层原因引思考
今年水果滞销有多种复杂原因,浅表层短暂性原因有:近期雨水偏多,上市期推迟,与外地水果上市相叠加;阴雨天气,采摘和运输均不便;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供大于求。但深层次原因才是导致水果滞销的根本所在。
深层次原因之一是经济新常态的显效。如果说工业领域和服务业领域对经济新常态的反应十分敏感的话,那么包括水果在内的农产品则对经济新常态的反应总要迟钝一些的,不像工业领域和服务业领域早在一两年前就有明显反应并作出相应调整。现在水果的消费者和消费量并未增加,相反像餐饮一样减少了公款消费这个庞大的群体,而完全变为老百姓的大众消费。前一两年的惯性还能勉强维持一段市场行情,但从去年下半年起出现苗头,到今年上半年市场明显发生变化,已不容许有关方面袖手旁观了。
深层次原因之二是水果经济学原理的显效。现在虽然各高速公路都为水果等农产品开通绿色通道,免去了通行费,但汽油费、手续费、人力费导致运输成本依然很高,水果的零售价那样便宜,拉一趟货不但赚不了多少,甚至还会赔钱,所以客商就根本不会来。时令水果的销售半径越小,成本则越小,反之则越大。再者,水果的采摘、装箱等劳务雇佣成本也很高,且往往只能雇佣老人和妇女,因为农村青壮年都去都市打工了。这就导致一些时令水果宁可让顾客免费吃,或宁可烂掉倒掉,也无法进入市场流通的原因。可见根本不是信息不畅等等的原因。
多管齐下共解决 延伸产业链是王道
首先长远来看,骨干果企是对接市场的主力军。陕西果业多年来探索出的“公司 基地 会员果农”、“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 职业农民”等模式,实现企业管两头、农民管中间,既有效规避风险,又有力对接市场,干企业当然要赚钱,但总比农民承接市场风险的能力要强许多倍,而且有责任感和道德良知的企业家有义务多担当一些,不能因为微利或无利可图,就拒绝收购果农的水果,陕西只有骨干企业拥有可供储存的多个冷库。针对一些果农销售不畅的水果,如果骨干企业及时伸出援手,问题也不难解决。如无法自身消化,也可以腾出冷库,代为果农储一下水果。退一步讲,如果骨干企业赔本收购,政府可以考虑适当补贴。在销售无望的时候,企业出面收购,总比烂掉倒掉强许多。权宜之计,大可不必舍弃。企业长期受惠于广大果农,在果农有难的时候,企业不能袖手旁观。
其次,作为果农,需多关注农业政策和水果信息,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盲目扩张,盲目生产。多提高水果质量和品质,走高端路线。目前水果并不是产能过剩,而是高品质太少太缺,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不讲质量和品质的水果生产,根本没有出路。延长产业链,提高利润空间,多加工一些诸如水果脆片、水果醋、水果酒、水果面、水果宴、水果冲剂等等,既缓解了水果的冷储压力,又拉动了水果的日常消费。由产业链进入价值链后,水果这一日常消费品才能不断升值。为解决时令水果的储存问题,也应多发展冷链。这样,即使一时销售不畅,储存一段时间后,再投入市场则会获得较好的价格行情。多管齐下,多头并进,水果滞销难题必能迎刃而解。
来源: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