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山东|
金秋时节的鲁南枣庄,万亩榴园垂珠挂彩,灿若云锦。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古老的石榴树娓娓诉说着产业富民的新故事。
“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枣庄冠世榴园考察时的殷殷嘱托,为这片热土注入奋进的澎湃力量。承袭两千年种植历史的枣庄,将一颗小小石榴做成了振兴大文章,以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链”动出一条活力奔涌的共富路。
科技赋能,守牢产业“中国芯”。产业振兴,根在农业,核心在科技。在这里,建成了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石榴种质资源库,如同一座“基因银行”,收藏保存了523份国内外种质资源,牢牢守护着石榴产业的“物种芯片”。航天育种技术培育的“秋艳”石榴,更成功攻克了长期困扰产业的裂果难题。如今,全市石榴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以上,新栽植53万株。智能大棚、水肥一体等现代技术的推广运用,让石榴种植迈入了精准高效的“智慧时代”。
“链”上发力,实现“论克卖”的价值跃升。一颗石榴,浑身是宝。如何实现价值跃升?枣庄的答案是向“链”要效益。当地着力推动石榴从“论斤卖”的初级农产品,向“论克卖”的深加工产品跨越。通过引入王老吉等龙头企业,鲜果加工能力显著提升,农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收入节节高。2024年以来,全市新落地深加工项目25个,开发食品、饮品、化妆品等200余款产品。一颗小小石榴,在产业链上实现了价值的“N次提升”,多款产品价值较原果提升3至5倍。
三产融合,绘就“农文旅”新画卷。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电商平台将石榴及其制品销往全球,年销售额突破6亿元;冠世榴园景区去年接待游客超180万人次,带动了文创、精品民宿等新业态蓬勃兴起。石榴产区农民人均收入3万余元,比全市农民平均收入高出8000元。火红的石榴,真正变成了百姓口袋里的“金豆豆”。
法治护航,擦亮品牌“金名片”。为确保产业行稳致远,枣庄率先为一项产业立法,出台《枣庄市石榴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以法治力量为未来护航。在精心培育下,“峄城石榴”品牌价值升至32亿元,出口订单同比增长40%。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石榴》国家林业行业标准在2025石榴产业发展大会上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枣庄实践上升为国家规范,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安装了“强引擎”,为优质产品颁发了“通行证”,让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更大主动权。
从守护一粒种,到链动全球市场,枣庄用一颗石榴,“链”出了一个大产业,富了千家万户。站在新的起点,枣庄正朝着2025年产业总产值突破55亿元的目标稳步迈进。这颗凝结着科技力量、联结着城乡、甜润着民生的“共富果”,正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变为现实,为齐鲁大地乡村振兴画卷绘就暖意融融的一抹“石榴红”。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