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畜和谐 生生不息

——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之草畜平衡经验探析
 
 先看一组数据:2024年,全国牛肉产量779万吨、羊肉产量518万吨、牛奶产量4079万吨,较2021年分别提升了11.6%、0.8%和10.8%。
 从数据可以看出,自2021年开始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以来,我国牛肉、羊肉、牛奶等优质畜产品产量均有增长,此外,草原生态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这表明,我国草原畜牧业正逐渐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生态畜牧业转变,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也逐步显现。
 近年来,在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各地以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和畜牧业现代化为目标,通过提升优质饲草生产供给能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以及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等方式,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让牧区走向了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草定畜 保障供给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在养殖业中也同样适用,道出了饲草料对于牲畜养殖的重要意义。
 驱车行驶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草业核心区的路上,仿佛在一片绿色汪洋中航行,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是无数牛羊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在21世纪初,这片地区由于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草场沙化退化严重,植被覆盖率不足10%,牧民们时常为牛羊的下一顿“口粮”犯难。
 转折发生在2008年,阿鲁科尔沁旗第一个沙地节水灌溉紫花苜蓿种植项目试验成功。此后,高效节水灌溉多年生优质牧草项目在全旗推广开来。近几年,借着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东风,当地更加重视优质饲草的供给,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和天然草场改良,扩大粮饲兼用等作物种植面积,截至2024年底,全旗种植优质牧草68万亩、青贮玉米73万亩、羊草3万亩,年产商品草65万吨,有效解决了130万头(只)牲畜的牧草缺口问题,使全旗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草业基地植被覆盖率也增长到90%以上。
 在牛羊养殖中,要想提升饲草料供应能力,除了种植优质牧草,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也是重要手段。
 甘肃省山丹县凭借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构建了以秸秆养畜和绿色循环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发展模式。该县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大麦等农作物播种面积达45万亩,秸秆年生产量27万吨,综合利用量21万吨左右。
 为有效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效率,山丹县连续3年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培育壮大秸秆饲料化利用市场主体,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储运加工、农民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可持续高效运行机制。目前,全县共有秸秆饲料化利用企业5家,建设秸秆饲料化利用加工生产线5条,提升秸秆饲料化加工能力达到7.2万吨;建成5个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25%。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明显,特别是冬季,牧区常因暴雪封路,对饲草料运输造成严重阻碍。对此,各地不断探索建立防灾减灾饲草储运体系,保障饲草料及时有效供给。
 内蒙古扎赉特旗结合牲畜量、服务半径等情况,在全旗范围内建设了中小型牧草贮运配送站点65个,确保每个站点辐射3个嘎查村,建成1个牧草贮运配送综合服务中心和4个贮备规模1.5万~3万吨的大中型饲草贮运配送中心,形成了“一点对多源、多点对多源”的秸秆加工收储配送机制,完善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有效地提高了饲草应急保障能力。
 舍饲养殖 扩繁保种
 实现草原草畜平衡,不仅要增加饲草料的供应量,还要调减放牧牲畜数量,以降低草原载畜量。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各地逐渐实现了由自由放牧向舍饲半舍饲养殖转变。
 内蒙古扎鲁特旗根据草场条件和载畜能力季节变化特征,将1828万亩可利用草原划定为23个全年禁牧区(748万亩)和8个草畜平衡区(1080万亩),在大规模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基础上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促进草原生态逐步恢复。
 该旗在格日朝鲁苏木、巴雅尔吐胡硕镇、乌兰哈达苏木等8个苏木镇(场)的天然草原分布区,推行暖季放牧与冷季舍饲半舍饲相结合的方式,每年3月15日~6月15日实行季节性休牧,减轻天然草场载畜压力,实现禁牧不禁养、护草不减收。而在农区和农牧交错区,则实行全年舍饲,打造“舍饲精养—自繁自育—后期育肥—就地屠宰”链条式产业。截至2024年年底,全旗建设千头育肥牛场3个、提升改造规模育肥场23处,育肥牛规模达到5万头。据了解,自2022年以来,扎鲁特旗舍饲半舍饲养殖率达100%。
 在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乌兰哈拉嘎苏木达布希勒图嘎查,牧民努力布仓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这位年仅40多岁的退伍老兵,现在已经成了当地众多青年的师父。
 2005年底,23岁的努力布仓退伍后回到家乡创办家庭牧场开始养牛,不过跟老一辈养牛方式不一样,他从外地高价引进良种肉牛,进行科学精细化养殖。他发现,改良后的肉牛养殖效益明显提高,便开始学习肉牛冷配技术,探索牛群改良,如今,他的牧场已取得盟级肉牛核心群认定,肉牛养殖年收入达到了40万元。
 此外,为了带动周边牧民进行肉牛改良,他还创建了职业牧民培训实践基地,每年组织青年牧民开展冷配实操培训,有效缓解了冷配员短缺、技术有限问题。
 近年来,乌珠穆沁旗深入贯彻“减羊增牛”战略,持续优化“种牛场+核心群+养殖户”为主的现代良种肉牛繁育体系,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建立完善冷配站点,鼓励支持良种肉牛户开展肉牛冷配工作,培育优质种牛,加快肉牛良种化程度,大力推广优质肉牛种质资源保护与发展,积极打造集肉牛养殖、育肥、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建设。目前,该旗已全面启动“乌珠穆沁白牛”产业发展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乌珠穆沁白牛”核心育种场创建,完成2046头白牛生产性能测定及毛囊采样工作,全旗现有白牛种牛场2处,核心群7处,扩繁场20处。
 草畜平衡 和谐并进
 “发展饲草产业和科学养畜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草原畜牧业实现产业融合,草原畜牧业和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青海省共和县农牧和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草产业、科学养畜、产业融合三大重点任务,共和县探索形成了高寒牧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机制。为了畅通藏羊牦牛流通交易机制,建立了集牦牛、藏羊、饲草料交易为一体的数字化活畜交易中心和农畜产品仓储物流基地,通过引进职业经纪人,搭建互联网数字化交易平台,实现信息发布、视频查验、线上询价竞价、远程贸易和即时检疫配送等多种功能,让共和县的牛羊不仅养得好,还能卖得好。
 除了活体牲畜,牛羊肉、牦牛奶等优质畜产品精深加工也稳步提升。目前,共和县已有“天路飘香”“共舞和美”等区域农畜产品品牌,开发了牦牛肉干、牦牛奶等20类产品,加大区域农畜产品品牌宣传,让优质特色畜产品实现特质特价。
 宁夏盐池县是著名的“中国滩羊之乡”,境内有广袤的盐州大草原709.96万亩,滩羊饲养量稳定在330万只。近年来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支持下,盐池县配套系列政策措施,以扩大优质饲草供给、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为重点,实施了天然草原保护修复及利用、高产稳产优质饲草基地建设、现代化草原生态牧场建设、优良种畜和饲草种子扩繁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工程,构建现代畜禽养殖和加工流通体系,推动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和现代畜牧业有机融合。
 在产业链协同发展下,8亿元,增长2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1年的15245元提高到2024年的19472元,增长27.7%。“盐池滩羊”品牌价值达到了120.68亿元,位居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百强榜第30位、畜牧类第一,草畜平衡发展让盐池老百姓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作者:杨惠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