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市场交易状况良好,增长态势明显,成交量和成交额月环比分别递增43.0%和35.9%,同比增幅为15.2%和21.2%。助力因素有三点:一是中秋佳节较去年提前,带动了节前交易旺季的前移;二是市场影响力提升,周边县市进货商贩明显增多;三是市场西边新辟停车区域,对于缓解市场内车辆停放难题作用显著。果品量、额交易同比增幅为18.9%和28.1%;蔬菜为5.8%和7.8%。
一、天气销路双重影响,地菜交易量价齐落
受苦瓜等大宗品种成交量大幅减少影响,本月地产蔬菜成交量同比下滑42.8%,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天气因素。6月底的突降暴雨,时间短,雨量大,田间低洼处积水严重,对于本季露天种植,尚处于生长期的苦瓜、西葫芦、豇豆、茄子等藤生蔬菜侵害较大,打乱了正常上市节奏,部分菜农虽然进行了补种但需时日,不可避免影响了本月的上市量;二是销路因素。近年来全国各地蔬菜产业化进程加快,大片蔬菜种植基地蓬勃发展,再加上今年收成普遍较好,全国市场趋于饱和,以至地产蔬菜外销不易,影响了菜农交易的热情。本月大宗品种苦瓜、豇豆、丝瓜、西葫芦和小葱的成交量同比分别下滑54.7%、52.4%、35.6%、31.1%和21.7%。
地菜缩量并没有带来成交均价的上扬,同比下滑情况依然明显,大宗品种小葱、苦瓜、豇豆、西葫芦和丝瓜的降幅分别为43.2%、30%、17.6%、10%和7.7%。缩量且价廉的原因与三个方面有关:一是外销原因。各地市场此季蔬菜普遍价廉,难卖高价;二是品质原因。经过雨水浸泡冲刷,品质下降,市场接受度不高;三是续种原因。大部分菜农都有在本月种植冬季草莓的惯例,为腾空土地进行草莓续种,对于此季品质不高的蔬菜并不抱太大的期望,只求降价快销。
二、差异种植获利良多,高山蔬菜发展迅捷
种植于本市高纬度地区的高山蔬菜品种,在本月交易增量明显,成交量同比增幅超过了25%。品种有番茄、花菜、芹菜、莴笋等,以番茄同比增量30%为最多。近年来,本地高山蔬菜产业发展迅捷,高纬度山地在气候、温度、湿度等方面与低纬度地区存在差异,在防旱、防涝、防虫害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所种植的蔬菜品种不仅品质优良,口感较好,更为重要的是生长环境的改变,推迟了蔬菜的收获时间,在上市时节不会出现同类相争的压价局面,可给种植户、经营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虽然在市场所交易蔬菜的组成结构中,高山蔬菜占比并不大,仅为3%左右,从事专项经营的商家也不多,但差异化种植的思路值得推广,市场未来将加大对于这一领域的培育力度,积极延伸蔬菜产业链。
三、当季水果销量不大,赶节早摘降低品质
本月水果品种中石榴、早桔、蜜柚和冬枣的成交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同比降幅为22.8%、19.0%、17.2%和13.3%。虽然同为8月的当季水果,但市场多年来的交易状况显示, 9月中下旬才是大量上市的时节,不仅量大价惠,品质也好。而今年中秋佳节较去年提前,产地果农和商贩为赶节促销,不等挂果完全成熟,提前采摘上市,以至果品成熟度不足,口感欠佳,受欢迎程度下降,对销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香蕉销量减少价涨,台风减产作用因素
近期市场内香蕉的交易量明显减少,8月份同比降幅超过35%。紧随而至的是蕉价一直呈递增趋势,月初均价为5.8元/公斤,月末为7.6元/公斤,月均价6.8元/公斤,同比增幅30.8%。出现此轮量减价涨的主因有三点:一是台风侵袭因素。去年“天兔“、“海燕”台风对海南、广东两地香蕉产业影响巨大,多处蕉园绝收,原本今年2-6月可上市的海南香蕉姗姗来迟,7-9月上市的广东香蕉未见踪影;二是产量缩减因素。近几年海南、广东两地的蕉价持续低迷,影响了蕉农种植热情,不少地方弃蕉还田,造成市场缺货;三是成本增加因素。受经济大环境影响,运输、人工成本涨幅不小,间接促使果价上扬。
五、趋势预测
进入9月份,月初时中秋旺季依然是主要行情,在节日的助力推动下,将迎来下半年中交易量的小高峰,特别是果品将有不小的环比增幅。中秋节后,国庆佳节的随之而至,将对成交量良好的增长态势起到积极的延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