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份行情分析

 炎炎夏日炙烤着城市,屡屡突破40摄氏度的气温考验着人们的承受能力。农产品流通行业作为我国涉及民生的基础性行业,纵然面对酷暑,依然阻碍不了从业者们的脚步。本月成交量同比增幅为11.0%;占水果主导地位的本地水果成交均价同比下滑明显,促使成交额同比小幅下滑2.3%。
 一、本地蔬菜
 成交量同比小幅上扬。月总成交量同比增幅为7.1%。苦瓜、番茄和西葫芦居成交量前三的位置,其中苦瓜和番茄的成交量在月总成交量中的占比为53.7%。成交量前十的品种中除番茄、甘薯和黄瓜成交量同比小降了6.3%、1.4%和1.1%,其余7个品种的成交量同比均呈增势,以西葫芦、丝瓜和苋菜的增幅最大,为25.5%、21.6%和13.3%。
 本月成交量增幅明显的主因与天气晴好有关,虽然气温偏高,但本月收获的品种基本为藤本生品种,且基本上种植于大棚中,所以并不为其所影响,故成交量同比依然保持增长。
 成交均价此起彼伏。月总成交额同比降幅为9.9%,其中苦瓜和番茄的成交额同比降幅较大,为27.1%和41.4%。成交均价中以成交量前十的品种为参考,苦瓜、番茄、黄瓜、甘薯和苋菜的成交均价同比降幅为29.4%、36.0%、15.4%、6.7%和6.7%;西葫芦、豇豆、冬瓜、豆角和丝瓜成交均价同比增幅为6.7%、10.0%、71.4%、7.1%和4.3%。
 本月各品种成交均价错落有至,高低起伏不定,虽然占据成交量前两位的苦瓜和番茄降幅明显,带动了成交额的下滑。不过在多数品种均价上扬的态势下,月总成交额同比降幅并不大。
 二、外地蔬菜
 成交量增幅明显。月总成交量同比增幅为18.2%,其中鲜菜类蔬菜增幅为9.2%;干菜类蔬菜增幅为18.8%。由于本月收获的本地蔬菜品种中缺乏大众菜如大白菜、球菜、花菜等品种依托,所以产自甘肃兰州一带的大众鲜菜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外地供应鲜菜的主力,占据鲜菜供应量中76.2%的份额。干菜类蔬菜增幅较大,主要原因是江浙一带多旱少雨,干菜类更易久存,故经营户进货时更倾向于干菜类蔬菜。品种主要集中在大蒜、洋葱、土豆、山药等,其中大蒜成交量同比增幅居前为26.7%,原因是资本炒作之风又起,产地批发商们大力销售前期收购普通级大蒜,以为腾空库房储备优质大蒜。
 成交均价涨幅较大。月总成交额涨幅为35.3%。其中鲜菜类蔬菜同比涨幅为29.4%,以花菜品种同比涨36.3%居前;干菜类蔬菜涨幅为12.1%,以大蒜品种同比涨54.0居前。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外地鲜菜品种无竞争压力,销售前景良好;二是气候炎热,外地鲜菜损耗增加;三是甘肃定西一带地震,对于交通运输多少有所影响;四是资本炒作抬升了成交均价。
 三、水果
 本地水果销售占主导地位。本月水果成交量同比增幅为10.4%。本地水果成交量占月总成产量中70%的份额,同比增幅为42.4%。大宗品种主要有葡萄、桃子、香瓜、梨等,其中葡萄和香瓜同比增幅为22.4%和50.6%,葡萄销售喜忧参半,往年常规品种金亚、藤稔由于口感原因,逐渐被市场所淘汰,成交均价一直徘徊于6元/公斤仍少有人问津,而夏黑、巨峰等近年来的后起之秀品种口感、外形俱佳,成为了市场上的宠儿,成交均价稳定在9元/公斤。香瓜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成交均价3.0元/公斤,为历年最高,刺激了本地种植户的种植热情,以至产量大增。桃子和梨由于年份原因,成交量同比下滑了22.6%和17.0%。
 值得注意的是,根植于我国种植户思维中“小农思想”一直作祟于农产品交易当中,“参杂使假”、“以次从好”“表里不一”现象时有发生,且有成“理所当然”之势,此歪风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种植户的信誉度,逼迫客商直接前往田间地头收购,无疑增加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应引以为重视。
 西瓜量增价廉却销路不畅。市场今年新开辟的场地为西瓜交易敞开了便捷之门,西瓜成交量同比增幅为33.8%,其中外地西瓜增幅为34.2%;本地西瓜增幅为21.9%。虽然增量明显,不过成交均价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本地西瓜成交均价基本维持在2.4元/公斤,同比降幅为28.2%;外地西瓜综合成交均价仅为1.4元/公斤,同比降幅为65.9%,且销路一直不好,难得一见热销场面。造成此番景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品种问题。本月外省运抵的西瓜品种普遍特点为产量大价格低,品质和口感较为一般,且可食用部分较少,以往凭借价格优势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而现今消费者讲究口感第一,年本地西瓜中“露天瓜”的收成好于“大棚瓜”,所以市场上销售的本地西瓜多为“露天瓜”,因品质与“大棚瓜”不可同日而语,自然销量也就上不去。
  • 市场最新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