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气候宜人,水果与蔬菜成交量的此消彼长使得总成交量同比下降了3.4%,而物价上涨因素令成交额同比上升了6.8%。
一、风调雨顺使然,本地蔬菜量增价惠
开春后天气状况一直良好,时而放晴时而阴雨,辅以总体呈上升趋势的气温,助力了本地蔬菜的快速生长。促使本地蔬菜的成交量大幅攀升73.2%。其中莴笋品种取得了“双第一”:一是在总成交量中占比最大。为总成交量的66.7%;二是同比提升幅度最大。今年月成交量为3800余吨,去年同期仅为1500余吨,增长幅度为147.8%。小葱、生菜和大白菜紧随其后,成交量分别攀升了53.7%、45.5%和41.2%。
成交量的大幅攀升并没有带动本地菜农收益上的丰收,供大于求的局面令成交均价下滑明显,去年同期总体平均价为3.0元/公斤,今年仅为1.1元/公斤,降幅为63.3%。85%的蔬菜品种的成交均价呈同比下降趋势,以莴笋70.0%的降幅最大,从去年同期的3.4元/公斤跌至今年的0.9元/公斤。大白菜、蒜苗、小葱、小白菜、菜花和芹菜同属于40%—60%这个降价区间里。
月末几天在交易区中进行交易的菜农与商贩寥寥无几,预示着冬季播种蔬菜的收获期已接近尾声,田间地头的蔬菜存量已不多。预计下月将处于冬春季蔬菜供应的交替期,届时蔬菜的整体上市量将会有所减少,对于现今低迷的成交均价将会起到拉升作用。
二、天气影响明显,外地蔬菜交易”两级分化”
各地普遍晴好的天气助推了蔬菜的生长,令本月外地蔬菜的成交量同比上升20%。鲜菜类蔬菜的来源地发生改变,本省和江苏福建为主要来源地,占总成交量的65%,海南广东等省所产的冬季蔬菜逐渐减少,成交量仅为上月的40%,品种主要集中于冬瓜、红椒、黄瓜等销量大且易存放的品种。由于运输距离缩短,便捷程度增加,本月所成交的蔬菜相对上月在花色品种以及新鲜程度上都有所提升。
比较突出的特点:成交现状“两极分化”明显。由于气温较高、湿度偏大因素,经过运输的蔬菜品种不易久存,这就出现了到货时品相好、新鲜度高的蔬菜品种被一抢而空,而短时间内未成交需要存放或经过沿途颠簸品质略次的蔬菜品种,往往成交量稀少,甚至无人问津。如同一天到货的番茄品种,品质优越的成交均价为4元/公斤,普通质量的仅为1.6元/公斤,两者价格差距为150%。
月成交额同比上幅了30%。干货类蔬菜变化不大,成交量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洋葱和大蒜抽芽程度的加剧,令存货与新货的价格拉开了差距,如大蒜新货可卖至5元/公斤,而存货仅为2.5元/公斤,差距幅度为100%。
三、水果缩量价涨,东南亚水果姗姗来迟
3月份水果成交量小幅下跌13.8%,主要原因是受经济环境影响,水果成交均价接二连三的上扬,令前来进货的是中间商压力徒增,迫于垫资压力,以减少进货量来缓解。而对于发现销路不畅的上游的供货商们,为避免久存出现损耗,只得减少供货量来应对,这就造成了新一轮成交均价的上扬。
各大宗品种中,苹果成交量降幅较大,达到了48.7%,主要原因是今年香瓜类、菠萝以及甘蔗的上市时间早于去年同期,占据了一定的销售份额,令苹果的销售情况不如往年。不过由于库存压力,以及往年果农因惜售而滞销得到的教训,今年苹果的成交均价相较去年同期下滑明显,从去年同期的均价8.6元/公斤降至今年均价6.6元/公斤,降幅为23.4%。香梨和菠萝的成交量同比上升了87.3%和65.6%,成交均价分别下滑34.2%和50.6%。
往年三月下旬左右,东南亚各国所产的各类水果,如榴莲、山竹等将会陆续上市,成交量将逐步扩大。而今年却毫无生息,各家经营户处所销售的依然为去年存于冷库的水果,成交量平淡。由于没有新货的补充,价格没有回落,榴莲和山竹均价为26元/公斤和36元/公斤,去年同期均价为18元/公斤和28元/公斤。探究原因:一为主产国泰国的水果由于天气原因,收获期有所延后;二是我国对东南亚各国稻米的采购量大增,机场等流通环节中的储藏设施都被稻米所占据,一定程度中制约了水果的进货量;三是国际农产品输入我国的流通成本增加,加至成本后导致竞争优势下降,故减少发货量。
四、新茶上市价格实惠,政策效应精品频现
时值春茶上市时节,浙中茶叶市场日均成交量在200公斤/天,品种主要为龙井和龙顶为主。成交均价大幅低于去年同期,综合各品种各档次春茶,成交均价约在400元/公斤左右,而去年同期成交均价约为800元/公斤左右,降幅为50%。
今年交易的春茶中高品质、高档次的茶叶大幅多于去年同期。主要原因是收购者对于高档茶叶的需求大幅减少,此现象的直接推手为中央于去年末所下达的防腐拒奢条例,令今春以春茶作为馈赠品的现象大为减少,直接拉动了春茶成交均价的下滑。也令更多高品质的茶叶出现在市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