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边园区的卡玛园艺种植场,塘现代农业园区高值花卉温室大棚栽培基地。“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今年中央一号文提出,以科技兴农促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南方小镇芦苞,贯彻中央文件精神,以上塘、独树岗和欧边三大现代农业园区为“发动机”,带动农业转型升级。
如今,泰国笋壳鱼、无公害蔬菜和园林花卉等高产值品种已渐成当地农户“新宠”。而承接农业园区辐射作用,三水区芦苞镇还有意引入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配合当地旅游业发展,打造芦苞土特产一条街,具有当地特色的“芦苞手信”有望年底上市。
优势
农业园区三足鼎立
镇域面积105平方公里,芦苞人口近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3万。据统计,全镇农用地总面积6.8万亩,去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5亿元,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淡水鱼养殖、禽畜养殖、蔬菜种植为支柱的农业产业格局。
近年来,区镇两级先后投入4500万元完成上塘片、独树岗片和欧边片合共2.2万亩农业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上塘、独树岗和欧边三大农业园区“三足鼎力”的格局。
今,近20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内已种植2.8万盆红掌。“这种高值观赏花卉每盆的批发价就20多元,若年底上市,市场最高销售价每盆能卖到近80元。”种植场负责人说。
吃螃蟹的远不止风雅一家。镇委委员、副镇长邓启涛说,目前芦苞已吸引多个特色农业企业进驻,共引入绿化园林花卉项目近40个,总面积达2255亩,发展高值泰国笋壳鱼养殖面积700亩,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2900亩,“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通过示范带动,引导特色农业聚集发展”。
模式
公司+基地+农户
曾几何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大多“看天吃饭”,零散单干的种植模式已不适合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此,芦苞成立蔬菜种植、水产养殖和生猪养殖协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欧边园区的卡玛园艺种植场肩负着探索任务。穿着沾满黄泥的皮鞋,种植场经理莫华里边走进场内温室大棚边介绍,自今年5月筹备,短短数月,种植场已建30亩温室大棚和40亩普通大棚。“我们的目标是建成200亩的花卉种植基地。”手捧一盆花卉,莫华里的语气中充满自信。
基地建成后,将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当地农户从冬瓜、马铃薯等传统品种转型种植高值花卉。种植场将为农户提供种子、技术和市场行情等,采取保底价向农户收购,再统一向市场出售。
曾经丢荒的竹园,即将变成了观赏花卉种植场。莫华里说,从种子到出售仅需2月,巴掌大的一盆能卖到1.8元,100亩地即能种植近120万盆。此外,种植场需要近40人的长工,将以优先雇用当地村民,“帮助解决村民就业问题”。
延伸
产业链逐步形成
在芦苞众多优质农业项目中,独树岗园区连片水产养殖场颇为引人注目。在近500亩鱼塘,高值的泰国笋壳鱼是养殖主角。目前300多万尾鱼苗已下塘饲养,预计明年将陆续有鱼上市。如此大规模连片养殖,在三水也并不多见。
泰国笋壳鱼是优质淡水鱼,肉质细嫩,骨刺很少,颇受食客欢迎,但养殖成本较传统四大家鱼高。芦苞镇社工局副局长曾昭宇说,目前泰国笋壳鱼养殖成本在30元/斤左右,市场价格每斤60至80元,“高成本也带来了高利润”。
笋壳养殖的兴旺,还带动“鱼仔饲料”麦鲮鱼养殖的发达。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受笋壳养殖影响,近年来,该镇西河村委会成功从传统四大家鱼转型向麦鲮养殖。农户胡广贤养有15亩麦鲮,他说:“鱼苗刚下塘,就已经被养笋壳的(农户)预定了。”
如今,芦苞养有7000多亩的麦鲮,并带动“鱼仔中介”、拉鱼队等新兴职业,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当地政府部门希望引导农户错位养殖,完善高值水产品种养殖的产业链,带动农业的转型升级。
辐射
打造芦苞特色手信
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拥有胥江祖庙、长寿古村、特色氡温泉、北江河鲜等丰富旅游资源的芦苞,一直被誉为三水的旅游重镇。结合旅游业发展,芦苞将着力打造观光农业,促进一产和三产结合发展。
以旅游文化推介年系列活动为契机,芦苞将力促长岐古村旅游景区和芦江集团农家庄园加快建设;引资建设1~2个集自由采摘、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打造特色生态观光农业,促进农业生态提升和结构调整。
承接农业园区辐射,芦苞还将引入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开发芦苞土特产,建设芦苞土特产一条街。目前位于上塘园区的加工基地正在建设中,预计年底投用。负责人黄建仁表示,基地能够对蔬菜、瓜果和水产等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成为具有芦苞商标和特色的土特产。
前往芦苞旅游的旅客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到芦苞旅游,带特色手信将有望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