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这个长长的雨季,让蕉城六都村的草莓种植户们吃尽了苦头。因为连绵阴雨,不仅导致草莓品质下降,产量下跌,就连肩挑手提上街售卖都成了困难。
近几日,天气好不容易放晴,草莓种植户们纷纷上街提篮叫卖,可又遇到了麻烦。原因是市区几大菜市场的管理者,以及城管人员加强了市场“准入”的监管,使得他们又失去了“摊位”。
不得已,22日上午,部分种植户到蕉城区政府求助。
据悉,考虑到草莓种植户们的实际困难,昨日蕉城区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将东湖路边的东升商业城、东湖市场、富海市场以及硕丰蔬菜批发市场前的4座桥作为他们的临时摆摊点。
但是,对种植户们来说,这个决定终究只是解决他们一时的困难,要达到生产和销售两旺,似乎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现象>>>
阴雨连绵导致品质产量双降
提篮叫卖面临占道经营整顿
今年春节以来,我市连续阴雨,致使草莓品质降低、产量减少。近日,天气稍稍放晴,草莓种植户们纷纷肩挑手提上市区售卖,期待还能收回一些成本。可是,本月有关部门正在对市区各大菜市场以及主干道无证摆摊设点进行整顿,使得他们的草莓“无处可卖”。
昨日下午1时许,记者来到了东湖路富海市场,看到十余名中年妇女正在向路人兜售草莓,可过往市民却鲜少问津。一名周姓大姐告诉记者,她们都是六都村的草莓种植户,而今年初该村的草莓长势和销售令人忧心。
周大姐介绍,去年入冬以来连续阴雨,六都村种植的草莓品质下降,许多草莓腐烂在了地里,口感也差了许多,不仅提篮上街难卖,进村收购草莓的人较往年也少,价格更是上不去,每斤仅1元,如果全部拿去收购,根本就赚不回本钱。
周大姐说:“这几天天气放晴,我们便到市区售卖,可是连摆摊的地方都不好找,市场里管理员不让摆,路上又有城管监管,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周大姐说,为难之下,22日上午10时许,几名种植户挑着草莓到蕉城区政府反映情况,请求给予解决无处销售的问题。
就此事,昨日记者采访了区城管委主任龚长青。他告诉记者,市区小摊贩随意摆摊、占道经营现象比较普遍,为维护市容市貌,城管部门本月加强了对此现象的清理整顿。鉴于草莓种植户无处销售的实际困难,昨日上午区政府相关部门经研究决定,分别开放东湖路边东升商业城、东湖市场、富海市场以及硕丰蔬菜批发市场前的4座桥作为他们的临时摆摊点。
可是,对于六都草莓种植业整体而言,这4个临时摆摊点,终究解决不了由于数月阴雨所带来的忧患!
对策>>>
应对市场竞争需走出传统
品种改良拓展销售才治本
记者了解到,六都村村民种植草莓已有多年,该村生产的草莓,不仅供应着我市的市场,更是直销全国各地,许多村民还将生产基地拓展到了外省。可以说,草莓种植业已经成为了提升该村村民收入的一项支柱产业。但是,现在草莓种植技术已不是秘密,国内众多城市也相继建立起了草莓基地,使得该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也给六都草莓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针对今年的产品品质和产量双双“欠收”的状况,六都草莓协会会长林崇泰分析,原因出在传统的“靠天吃饭”模式上。
从种植生产上看,果农们应采用优良草莓品种,增加植株抗病力,增强产量,加强口感,同时种植方式可朝着大棚养殖方向转变。目前,他正欲引进优良的转基因高嫁有机质草莓,通过无土栽培的方式,不仅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同时还能增加草莓的品质与产量。
从销售上看,提篮售卖从来都不应是销售的主要方式,还应进一步更新拓展销售渠道和模式。除了被果品加工企业收购以外,果农们还应加强自主销售。比如,组织加工企业,将本村的草莓加工成草莓汁、草莓切片等果品销往异地市场,或者包装、保鲜优质草莓打入邻近城市的超市;建立草莓自助种植、采摘、观光基地,融入我市旅游线路,加强品牌宣传,吸引游客光顾。
林崇泰表示,六都草莓种植业正在经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阵痛”,必须加强引导组织,走出传统误区,引进市场经济思维,才能重新走出一片新天地。
来源:闽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