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荔枝怎样重铸辉煌?

本地荔枝怎样重铸辉煌?
http://om 发布: 2010-7-12 15:36 | 来源: 南方日报

 七月时节,东莞本地荔枝差不多都上市了,荔农清点荷包里的票子。尽管今年又遇荔枝小年,但樟木头镇金河社区的荔农仍然收入可观。该社区的“犀角子”荔枝卖到了65元一斤,比传统优质糯米糍还高出了几十元。
 
 东莞是荔枝传统产区,也是全国闻名的荔枝之乡,被国家农业部定名为优质荔枝商品生产基地,上世纪最高峰时,东莞荔枝种植面积达30万亩。当时,东莞荔枝不仅为荔农带来经济收入,也成为东莞的一张闪亮名片,为招商引资贡献良多。
 
 时至今日,东莞虽然仍有12万亩荔林,但效益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那么,东莞荔枝还能重铸当年的辉煌吗?
 
 高价荔枝是否落日余晖
 
 今年6月底,东莞举行了首届优质荔枝品评会,樟木头镇金河社区出产的犀角子成为“其他品种组”的一匹黑马,击败了岭丰糯等传统优势品种夺冠。受此影响,原本30元一斤的犀角子价格翻了一番,卖到了65元一斤。这一价格虽不能和周边城市拍卖出的数万元一颗荔枝相比,但对东莞产区而言,这一价格是近年来罕见的。
 
 金河社区居委会主任蔡育宏自豪地说:“别的荔枝是外壳颜色越鲜红越好吃,我们这个荔枝是青色带黄的味道更好,鲜红色的味道反而差了。”
 
 金河社区现有荔枝林约1000亩。多年来,社区居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荔枝,种植品种很杂,桂味、糯米糍、妃子笑都有,但其口感、价格和大岭山、大朗等传统荔枝产区相比均有一定差距。
 
 近年来,金河社区居民发现有一种荔枝树的挂果很受市场欢迎,其价格也比其他荔枝价格高出一截。由于这种荔枝和犀角子类似,人们一般都以“犀角子”称之。一位荔农这样形容犀角子受欢迎的程度:“摆两个筐在路边,一筐犀角子,一筐糯米糍,人家尝过后都只要犀角子。”
 
 去年,犀角子卖到20元一斤。今年,为了保护荔农积极性,增加荔枝生产效益,樟木头镇政府以30元一斤的价格向荔农收购,而东莞糯米糍等品种市场售价极少超过20元一斤。犀角子得奖之后,价格更是一路飙升。
 
 蔡育宏说,很多单位都点名要买犀角子,但总产量还不到一万斤,当然是谁价格高就卖给谁了。就这样,犀角子奇货可居,价格最高曾超过政府收购价一倍,卖犀角子的农户少的能赚一两万元,多的将近十万元。
 
 粗略计算就可知道,金河社区的犀角子一箱装6盒,一盒12个,按每斤65元、每箱5斤计算,每个荔枝售价4.5元。
 
 让蔡育宏高兴的不仅是荔枝卖得好。由于这种荔枝收益高,村民中一传十、十传百,打麻将的少了,管荔枝树的多了。今年前,社区里有超过一半的荔林是失管的。
 
 樟木头镇农办主任刘秀荣说,金河社区的“犀角子”其实并非犀角子。省有关专家考察认为,樟木头的“犀角子”,其树、叶、果、肉、味和真正的犀角子都不相同,基本可以认为是一个新品种。由于它生长在观音山下,又是绿皮的,所以准备命名为“观音绿”。“观音绿”目前在省内只在金河社区发现有分布。
 
 金河社区的“犀角子”或“观音绿”还不是最贵的。大岭山森林公园厚街景区内有一颗桂味,在品评会上拿了奖后,有人花一万元买了50斤,合200元一斤。该荔枝树的主人黄志强半开玩笑地说,不能公开这棵树的位置,怕被人拿去嫁接了。 

   忆往昔,荔枝曾富民强镇
 
 在《元一统志》、大德《南海志》上,均记有东莞荔枝,明代东莞茶山、石龙等地已出现了“千树荔”的大规模荔枝园。民国期间,东莞是珠江三角洲主要荔枝产区。
 
 改革开放后,东莞县政府决定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水果生产,包括荔枝、柑桔等。特别在上世纪80年代初水果发展公司成立后,荔枝等水果生产发展迅速。
 
 据东莞市志记载,1981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9.75万亩,年总产量46909吨。至1987年,水果面积发展到609569亩,总产量363085吨。
 
 陈衬喜是东莞市荔枝协会会长,长期和荔枝打交道。她说,那时候很多镇实行荔枝与柑桔间种,现在20多年树龄的荔枝,都是当时的产物。
 
 改革开放前,东莞荔枝中淮枝面积占六至七成。80年代开始,农业部门鼓励果农种植糯米糍、桂味,到现在,这两个品种仍占荔枝面积、产量的六到七成。糯米糍、桂味、怀枝、妃子笑等都是东莞具有特色的品种,尤以糯米糍、桂味最为出名。现在东莞还有很多百年生的老树,多是糯米糍、桂味、怀枝。
 
 东莞荔枝协会副会长尹金华说,东莞的糯米糍和桂味最具特色,为其他地方同类品种所不及。东莞糯米糍口感甘甜,不像其他地方的糯米糍甜中带酸,它还曾在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上获得过金奖。很多东莞人吃惯了本地荔枝,莞荔枝还多次走出家门,如海南的妃子笑就是从大朗镇引进的。
 
 1985到2002年是东莞荔枝种植面积最大的时期,每年实有面积都超过10万亩。1998年,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是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年份。
 
 陈衬喜说,1980年、1990年代,东莞的荔枝面积实际上比统计数据更大。因为当时国家为调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收益水平,避免占用更多耕地,鼓励粮食生产而对农、林、水特产征收农林特产税,一些地区并没有如实地上报荔枝面积。
 
 时至今日,东莞最高峰时荔枝种植面积到底多少,已难以查证。一个未经官方证实的数据是,最高峰时荔林面积约30万亩。
 
 那么,东莞荔枝能卖多少钱呢?令人想不到的是,那时候,东莞荔枝售价甚至比现在还高。
 
 历史有记载的东莞荔枝产量最少年份是1962年,总产量255吨。改革开放后最少的年份是1993年,仅有717吨,1992年总产量达22972吨。
 
 陈衬喜说,1993年天气恶劣,年初的寒潮冻死了很多荔枝枝条。当年4月,有人回忆,当时也有150-180元一斤的荔枝。
 
 老王是横沥人,种了29年荔枝。他说,当年,就是靠种荔枝赚来的钱,他建起了新房,还让3个小孩完成了学业。1982年,老王是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不仅是荔农受益,一些镇还把荔枝作为招商引资的招牌。 

   根据《常平镇志》记载和老人们回忆,常平荔枝种植有五六百年历史,全镇31个村庄均荔枝飘香。该镇曾在旧火车站附近设置收购点,专门收购米枝、桂枝送往广州、深圳、香港等地,深受粤港各地的市民喜欢。
 
 已退休的常平镇委书记陈润松说,上世纪70年代,常平经济实力在全市排名倒数第三。改革开放后,“三来一补”万箭齐发,各镇争先恐后搞经济,常平也十分着急,想方设法招商引资。
 
 当时,常平还掩映在荔枝林中,常平人决定用荔枝做文章。尽管当时公社财政收入仅10多万元,但常平人仍千方百计筹资,投入8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高级宾馆”。这座宾馆五层楼高,个个客房都有空调,这种气派在全国乡镇堪称罕见。1980年6月30日,宾馆开业,常平人命名为“荔香楼”,作为招待贵宾场所,并把6月30日定为“常平日”和“荔枝节”,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这是全国范围内首个荔枝节,《人民日报》曾对常平荔枝节的盛况做过报道。
 
 陈润松说,每到荔枝节,政府就会邀请海内外乡亲、客商召开座谈会,品尝家乡荔枝,共商常平发展大计,洽谈商贸合作,并举行文艺表演活动。还在荔香楼设宴款待,三五百人参加,十分热闹。村里人就像过中秋一样,宴请亲朋好友。
 
 一批批客商透过荔枝节看到常平的商机。曾是东莞 业巨头的建达 制造有限公司老板,本来想到澳门投资,参加了荔枝节后,便改变主意留在常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常平终于后来居上,经济实力跃居全市前列,并成为东莞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常平的老人都说,常平能有今天,荔枝功不可没。
 
 盛极而衰,引人无限嗟叹
 
 2002年,东莞荔枝丰收,当年总产量达到45339吨,较平均年份要高出3到4倍。那年气候非常适合荔枝生长,低温且雨水均匀,成花率在九成以上。
 
 陈衬喜说,2002是历来最好的年份,不过东莞荔枝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走下坡路的。2003年到2008年,荔枝年末实有面积保持在8万到9万亩之间,自1979年开始历年平均面积都有12万亩左右。
 
 据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目前,东莞共有20个镇街种植荔枝,面积共117500亩,与最高峰时相比减少了20多万亩。种植面积最多的镇街是大朗镇,为15000亩;最少的是东城,为800亩。
 
 农业部门和农业专家认为,东莞荔枝产业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生产分散,失管较多,抗风险能力低,受市场冲击明显。 

   东莞荔枝目前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面积并不多。在工业化的冲击下,一些地方为了建工业区征用土地,大量砍伐荔枝林,导致荔枝种植面积锐减。近两三年,全市的荔枝种植面积就直接减少约10万亩。
 
 荔枝是比较脆弱的水果。在种植时年初不能低温,否则会影响成花;坐果时不能下暴雨,否则容易爆果;天气太热又容易裂果。尽管荔枝每年收获季节只有一个月,但是荔农要做足一年的保护功夫。陈衬喜说:“荔枝受天气影响很大,没到收成的那一刻,谁都不敢断言它的产量。”
 
 尹金华认为,对荔农来说,与坐在家里收租相比,种荔枝的效益要差得多。很多荔农要么抛荒不种,要么将土地出租给别人做厂房。种荔枝付出多,成本高,成为荔枝抛荒失管的主要原因。他举例说,如果请工人管理荔枝,平时工资为80元一天,摘果时的工价为每天每人120-150元。“在遍地是黄金的东莞,请人做显然是一件不划算的事。”
 
 另一方面,荔枝收益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也让一些荔农望而却步。
 
 在大朗镇屏山社区,大概有10多棵老树有50年的树龄,有3到4棵估计有上百年。当地人韩效根介绍说,年社区里的老树比新树高产,就是一个例子。
 
 他的说法跟赵吉庆相似。赵吉庆投资的大岭山果场,从1998年开始承包至今,累计已投资450多万。他的荔枝树到现在只有13年,要到20年以上,荔枝树才会有比较好的结果。得到金荔奖的黄志强,他那棵获奖后200元/斤的桂味树,也有20多年的树龄。
 
 尹金华说,一棵荔枝树特别是新品种的话,没有三五年时间是看不出收益的。
 
 目前东莞高产稳产的荔枝树大都是20年前种植的,而更古老的荔枝树处于失管状态的更多。
 
 东莞市绿化委员会和林业局在2003年和2008年公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古树名木,374棵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荔枝树名列其中,还有两棵超过500年的,分别位于寮步镇上底和企石镇清湖村。300年到499年树龄的有4棵,100年到299年树龄的最多,算上古树群,共有368棵。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失管状态,现在还挂果并有市场价值的不多。
 
 一些镇街和社区(村)对上报荔枝古树并不积极。农业科技部门曾经广征古荔枝树“英雄帖”,但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很麻烦”,宁可不报,这也让荔枝生产受到影响。
 
 随着荔枝黄金期的过去,荔枝在招商引资中的功能也被逐渐淡忘。
 
 在常平,荔枝节在1989年后走入历史。储存了常平人和各地客商诸多回忆的荔香楼,也在2007年被拆除,即将被一座新的商贸大楼代替。 

  2002年,东莞某盛产荔枝的镇区曾举办以荔枝为主题的文化节,以图提高该镇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外商前来投资。公开资料显示,首届文化节吸引各地游客1300多人,与海内外多家企业签署了60项合约。然而好景不长,到了2006年,文化节举办了四届后便偃旗息鼓,被当地政府暂停举办,在对外宣传上也逐渐弱化。
 
 该文化节之所以难以长期举办,主要缘于村民和政府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该镇荔枝林虽占地数千亩,但相比于工业厂房和出租屋,农业用地经济效益较低,着荔枝产量的减少,当地政府甚至不得不从外镇购入荔枝来举办文化节。另一方面,除了首届文化节取得较好的招商效果外,此后几届的招商不尽如人意。每举办一次文化节要耗资数百万元,当地政府也倍感压力。于是,曾经红火的荔枝招商也被湮没在时间长河中。
 
 目前,东莞市种植荔枝的果农一般规模为几亩至几十亩,规模偏小,这就导致荔农的生产管理很难向商品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反过来,小规模的生产又必然会影响荔枝的销售。
 
 东莞荔枝在市场上面临两方面的困境。
 
 首先是来自外地荔枝的冲击。
 
 上世纪90年代起,东莞荔枝受市外尤其是粤东的高州、茂名等地荔枝的冲击逐年加大。其时,粤东地区大量种植早熟荔枝品种黑叶、白蜡、白糖罂等。1999年,全省荔枝面积达450万亩,2000年达475万亩,当时有“全国荔枝看广东,广东荔枝看茂名”一说。
 
 由于全省荔枝产量不断增加,种植荔枝的利润日渐减小,价格不断创新低。从化市2003年、2004年的淮枝品种卖到0.6元/斤,河源、梅州等地的黑叶、淮枝的收购价也是0.6元/斤。受外来荔枝的冲击,2004年东莞的糯米糍价格跌落到2元/斤,桂味跌到1.5元/斤。而在此之前的2003年,东莞的糯米糍、桂味曾卖到40-50元/斤,曾经创下一棵树卖了11万元的天价。近年来东莞荔枝再没有恢复到当年普遍超过20元一斤的情况。
 
 果贱伤农,广大荔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在有些地方,树上的荔枝干脆不摘,因为荔枝卖出的钱还不够人工费。部分果农反映,今后不打算给荔枝树除虫施肥;还有部分果农对荔枝只是简单管理,等着政府征地时赔偿青苗费。
 
 另一方面是销售渠道缺乏和自身产业链条的缺失。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由于荔枝保鲜难题始终无法解决,荔枝产业链始终无法延伸,只能在终端销售这个环节戛然而止,产业链非常脆弱。
 
 在有限的保鲜条件下,了尽快卖出去,一些荔农干脆直接拿到批发市场或者在路边叫卖,还不一定能卖到钱,如果卖不出去荔枝就变成了垃圾。实际上,荔枝的销售渠道也很单一,除在水果市场或路边出售外,很多荔枝都是被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买走。目前一些荔枝产区已经成立了农民合作社等组织,但多数时候荔农仍然是以个体身份与客户对接,由合作社出面统一接洽客户,开拓市场渠道,统购统销的少之又少。
 
 在荔枝加工方面,目前主要有荔枝干、荔枝酒、荔枝奶粉等。东莞荔枝的优质高价法反而成为工业化的拦路虎。
 
 尹金华说,如果做荔枝干,东莞荔枝售价在10元一斤上下,贵的在20元一斤,“用这样的荔枝去做荔枝干,做出来你说得卖多少钱?有人买么?”尹金华告诉记者,在其他一些荔枝产区,由于产量高成本低,鲜荔枝只有几毛钱一斤,用这样的荔枝制作荔枝干才有钱赚。如果发展荔枝酒、荔枝奶粉这些品种呢?东莞加工企业少,技术落后,也难以实现,这些衍生产品在东莞仍是空白。尹金华说,曾有人说开发出了荔枝酒,结果只是将荔枝放到白酒中浸泡,和类似葡萄制酒的工艺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荔枝产业复兴之路
 
 实事求是地说,今日的东莞荔枝想重现上世纪的辉煌已经不可能,但荔枝产业并非前途一片黑暗。对于一些农田保护区任务较重的镇区而言,荔枝产业或许会成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一条途径。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李锦球卖出了130万斤荔枝,其中70%的荔枝销往东南亚,出口数量在东莞首屈一指。
 
 李锦球是东莞懋丰园农产品有限公司的经理,该公司位于黄江,主营新鲜果蔬的收购、加工、保鲜和进出口贸易。每年的六七月,采购各地荔枝就成了这家公司的主要工作。
 
 “5月底,几乎每天都有100多人排着队在公司门口等着卖荔枝。”李锦球说,黄江镇内种植的绝大部分荔枝都被卖进了懋丰园,而该公司每年的采购范围还扩散到惠州及海南等地。今年,东莞懋丰园一共采购了妃子笑49万斤,糯米枝52万斤,桂味29万斤。
 
 据李锦球介绍,东莞懋丰园在荔枝采购上采取的是合同管理的契约形式,即与荔枝种植户签定合同,确定每年的交货数量,将公司的荔枝市场拓展与农户的果园管理直接挂钩,并通过明确的责任指引农户做好灭虫和降低农药公害工作,从而在源头上确保荔枝质量。在李锦球的一个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记载了数百个荔枝种植户的种植地点、果树数量、产量等详细信息。
 
 购入荔枝后,李锦球和工作人员便开始对荔枝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经过分拣、称重和登记后,荔枝被3斤一批,分装在竹筐内,随后,成框的荔枝便被送入冷藏库内进行保鲜。东莞懋丰园拥有8个果蔬冷藏仓库,总面积达800平方米,可以保证近600万斤荔枝的冷藏保鲜,这也成为该公司在东莞同类公司中的一大竞争优势。如今,8个冷藏库中只剩下各类时令蔬菜,原先排满了两仓库的荔枝已全部售罄。 

   除了保鲜,懋丰园还要对部分出口的荔枝进行“技术”处理。“一些欧美国家的果蔬产品检测标准与国内不一样,所以对于出口的荔枝多了一道处理程序,具体做法是,将荔枝放入一个特制的仓库用硫磺进行清蒸消毒,以此保证荔枝的各项指标达到国外出口标准。”李锦球说,为了得到技术支持,懋丰园和华南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东莞懋丰园的荔枝主要销往新、马、泰、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国内市场主要有上海、北京等地,其中出口的比重占到7成。李锦球说,在东莞的农产品公司中,懋丰园的荔枝出口量可以排到第一。
 
 然而,每年的荔枝出口也是让李锦球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懋丰园的总部位于深圳,东莞的公司主要承担荔枝的采购和保鲜任务,每年100多万斤的荔枝须全部运到深圳才能出口国外。李锦球说,如果能够直接从东莞出口,无疑可以减少很大一笔中转的费用。
 
 懋丰园的运作模式或许能成为东莞荔枝商业化发展的经验之一。尹金华也建议,成立若干农产品供销公司,成为集技术培训和咨询、网络信息传递、良种、无公害的生产资料供应、产品流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服务公司,有效促进荔枝的生产和流通。
 
 品牌战略成为荔枝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途径。
 
 今年初,荔枝协会开始策划挖掘优质荔枝品种,打造荔枝名优品牌,首届荔枝品评活动就应运而生。陈衬喜说:“我们就是借这个活动,做东莞荔枝的品牌文章。”未来还将为“金荔奖”设计Logo,申请专利等等。简而言之,让东莞荔枝创立品牌,在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的口碑,促进其销售。
 
 在民间,品牌战略已经在进行中。赵吉庆就为自己的荔枝申请了“阿吉牌”商标,并找人专门设计了包装箱。他可能是东莞以个人身份申请荔枝品牌的第一人。
 
 除了品牌效应,质量也是关键。近年来,很多果场开始申请“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等头衔。陈衬喜表示,从2002年开始,东莞荔枝的产量、面积能保持在稳定水平,“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功不可没。
 
 陈衬喜还希望挖掘更多优质荔枝品种主打糯米糍、桂味这两个特色品种,早熟的妃子笑调节市场,加上犀角子、红绣球等优质品种,形成一个具有东莞本地特色的荔枝品种群。
 
 农民合作社也能成为推动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据农业部门统计,目前东莞有四个荔枝合作社,未来可以进一步发展为加工工厂,逐步形成荔枝产供销一体化、流程化的农业企业。
 
 陈衬喜透露,7月底荔枝协会将会组织一次荔枝文化与产业发展论坛,到时会邀请专家为东莞荔枝的发展出谋划策。
 
 东莞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农业部门将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展荔枝保鲜技术研究,并推动农户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摸索荔枝生产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同时主动寻找销售渠道,推动荔农与懋丰园这样的大公司合作,开拓市场。

来源: 南方日报
  • 市场大户

余少红

主营:特种蔬菜

陈加新

主营:四方蔬菜商行主要经营内蒙、甘肃、云南等地的土豆、胡萝卜、黄瓜、四季豆、豌豆

孙冰梅

主营:鲜切花

褚金成

主营:杂粮

祝双良

主营:各种壶装油、散装油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