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前往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澜沧江畔采访时看到,在那寒霜露白的傈僳山寨的房前屋后,到处都有着参天的柿子树,虽然这个季节树叶早己掉完,但满树的柿子还没熟透,硬邦邦地在蓝天白云下越发显得晶莹剔透。这一切,都源自澜沧江畔柿子的“春华秋实冬不收”。
据维登乡书记杨金光介绍:维西澜沧江畔的柿子上到100公里之外的德钦县境的燕门,下至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境内到处都是柿子,每年产量都在数千吨,棵数不低于10万株。但是,这么多的柿子就是没有市场,而变作果子狸的口粮。澜沧江的柿子由于基本上长在山区和高寒山区,成熟得异常的慢,虽然现在已进入了深秋季节,但细观这里的柿子没有一个是熟透的,这些柿子只有等到春节后,才有可能摘下来将它放在干豆叶里捂软,正月十五后就可以吃了。假若有人前来收购柿子,那么种柿子就是当地群众增收的一个渠道,可惜澜沧江畔的柿子长在深山无人知。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