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满载黄花梨的大卡车驶出果场,绝尘而去。“今年的行情不错,早熟的‘翠冠’3元每斤还供不应求,现在中熟的‘黄花’每斤也有1元。”站在果场门口,精瘦的场主付兴安一脸满意,在他身后是一片1400余亩的大果场。
这几年黄花梨行情不错,在集中上市时候,价格还能维持在每公斤1.6元左右。但在黄花梨的发展进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期间的浮沉起伏,让果农们尝尽了酸甜苦辣。
起步:尝甜头口袋鼓
上世纪70年代,县农业部门根据建宁冬季气候寒冷,夏秋昼夜温差大,发展南方落叶果树条件优越,开始引进几种大型梨品种试种。黄花梨以其适应性广、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等特点脱颖而出,确定了新世纪、杭青、晚三吉等早、中、晚品种相搭配的格局。
县里为推广黄花梨种植,出台了许多倾斜政策。“当时,开发山场种梨是谁开发谁有,县里还免费供应苗木。我一口气就开发了40亩。”回想当年,果农曾胜安激动不已。像曾胜安一样,当时建宁县很多农民都上山种梨。
在1997年以前,黄花梨的价格都不会低于每公斤2元,尤其是1994年、1995年黄花梨的价格更是涨到每公斤3元,“连个小质差的也都能卖8毛。”县经作站的李崇高站长感慨地说。在一片大好形势下,果农们尝足了种梨的甜头,口袋也慢慢鼓了起来,很多人在那几年都翻新了房子。梨树成为果农们的摇钱树。
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果农们干劲十足,一座座荒山被开垦成梨花飘香的果场。黄花梨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从1990年到1995年,黄花梨种植面积每年都以近万亩的速度递增,至1995年底,黄花梨面积已经达到8万多亩,产量剧增,逐渐与莲子、种子成三足鼎立之势。
然而,粗放式的发展,剧增的产量,市场拓展的滞后,为后来黄花梨的销售危机埋下伏笔。
低谷:果场荒面积减
从1996年开始,黄花梨市场急转直下。江西、湖北的黄花梨也发展起来,开始南下争夺建宁黄花梨统领的市场。市场日趋饱和,产量过剩、滞销、降价接踵而来。“每斤3毛,连成本都收不回。”有的果农把梨拿来喂猪,但是猪吃多了拉肚子。在市场的打击下,有的果场开始抛荒,黄花梨种植面积锐减到6万多亩。
“我这个果场就是从前任场主那里转手过来的。”付兴安说,由于黄花梨行情不好,这片果场失于管理,逐渐抛荒。2001年,当付兴安转手过来的时候,40%的果场长满小毛竹,果树都淹没在毛竹、杂草之中,付兴安单清场就花了整整5个月。
面对持续低迷的行情,建宁县的领导坐不住了,为黄花梨四方寻找出路。“每当黄花梨成熟时,书记县长亲自到福州等地去推销,开推介会、品尝会。”李崇高说,除了推销,县里也开始反思这几年黄花梨的发展。
“并不是所有的黄花梨都不好卖,个头在200克以上的供不应求。”在广东做过几年黄花梨销售的付兴安说,黄花梨的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许多果农只关心产量,忽视品质,缺乏市场竞争力。
据溪口镇黄花梨协会会长张宝旺介绍,果农市场意识差,市场经验不足,碰到市场行情不好,竞相压价,致使市场更加混乱,果农的利益损害也更严重。
突围:树品牌拓市场
如何从困境中突围,继续推进黄花梨产业?政府和果农都在积极思索。全县上下形成共识,黄花梨产业必须立足资源比较优势和根据市场定位分析,抢抓机遇,实施树品牌、拓市场的发展战略。
县农业局临危受命,针对建宁黄花梨品种单一,熟期过于集中的问题,1999年从浙江引进了比普通黄花梨提前上市一个月的品种“翠冠”,并且专门组建了一支“高接服务队”,免费为果农进行果树高位嫁接,移植新品种。时至今年,全县1/3的果场都嫁接了“翠冠”,产量10500吨。
由于建宁县气候特点,同是“翠冠”,却比浙江、江西早熟一个星期。“头批‘翠冠’上市每公斤6元以上,尾市也能卖到每公斤2.4元。”据李崇高介绍,今年“翠冠”销售出现“2两以上通通走”的火热场面。
同时,建宁县加快了黄花梨的品牌建设。2000年3月,建宁县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中国黄花梨之乡”。2002—2003年又向国家工商局申办了“石燕”、“建绿”两个注册商标。2002年黄花梨产品荣获福建省名牌农产品,次年获得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称号。随着建宁黄花梨知名度的提升,不少地方认准了建宁黄花梨,黄花梨开始进入香港、新加坡等市场。
为确保果农增收,建宁县积极引导企业、果农等成立了黄花梨产业协会和果业协会。据溪口镇黄花梨果业协会会长张宝旺介绍,每年梨果上市前,协会就派人收集市场信息,外出联系客商,为果农寻找市场销售“空档”;联系好运输车辆和包装。去年,通过协会提供的市场信息,20多万公斤黄花梨,全部销往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平均每公斤达2.4元,户均增收1.3万元。
建宁黄花梨产业的发展也给全县城镇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一批以黄花梨产业为基础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企业应运而生,同时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全县以黄花梨产业为主进行加工、贮藏的企业3家,包装产品生产的企业5家,运输服务企业3家,从事黄花梨种植、销售、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的人数达1.5万多人。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