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陕西榆阳区粮食作物迎来丰收季。在广袤的榆阳大地,作为全区主导产业的玉米连片成海,饱满的果穗在秋阳下熠熠生辉。当前,全区玉米秋收工作正有序推进,田间地头农机轰鸣,一幅“粮安天下、农稳社稷”的丰收画卷正徐徐铺展。
近日,在补浪河乡点石村的连片玉米地里,一台台玉米收割机正列队作业,这些“钢铁巨兽”稳健地穿梭在田垄间,机械臂精准地揽过玉米秆,摘穗、剥皮、入仓等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收割机旁,运输车辆默契跟进、往返穿梭,及时将刚收获的玉米运出田间,整个作业流程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在这片金色的田野上,现代农业的机械化力量正高效运转,将丰收的喜悦稳稳转化为沉甸甸的粮食成果。
“我们家今年种了400亩玉米,从春播到秋收全靠合作社托管。收割的时候一台机器4天就收完了,本降下来以后,一亩地去掉成本能收入500多元,一年下来收益非常可观。”补浪河乡点石村村民赵玉林说。
托管服务与政策补贴的双重加持,让农户种粮的信心更足,更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现代农业带来的便利与实惠。作为全区玉米秋收主战场的核心主力军,农机合作社发挥了关键作用,仅补浪河乡就有30家农机合作社、150多名农机手活跃在秋收一线,服务覆盖周边多个村镇,构建起规模化、专业化的农机服务网络,为秋粮颗粒归仓提供了坚实保障。
“我们李平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台玉米收割机,5个农机手。秋收以来,我们已经为周边的农户收割了两千多亩地。目前我们还有3000多亩地待收,预计再有半个月就能全部完成。”补浪河乡点石村李平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平说。
在芹河镇长海则村,玉米籽粒直收作业正呈现出一派高效忙碌的景象。夕阳余晖为田野镀上温暖光晕,籽粒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其间,整齐的玉米穗经机械作业瞬间脱粒,金黄籽粒直接汇入粮仓。这种直收模式不仅大幅压缩收粮周期,更有效减少粮食损耗、降低农户种植成本,实现效率与效益的双重提升。从空中俯瞰,收割机留下的作业轨迹清晰连贯,丰收的韵律在广袤田野间铿锵奏响。
“我是一名榆阳区的‘头雁’,承包了一千多亩土地,种的都是迪卡玉米,产量很高,平均亩产量在2400~2600斤。我全部用的是籽粒收割,减少了脱粒、运输、晾晒工序,成本降低了,收割完直接运到烘干厂。”芹河镇长海则村农富源家庭农场负责人苗润龙说。
近年来,榆阳区紧扣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构建“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续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目前,全区已形成以142家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为核心、上万户农机户为支撑的规模化服务网络。今年以来,区农机中心集中组织开展三次系统性大型培训,并辅以多种形式的现场指导与技术交流,有效提升了农机手的专业技能与操作水平。同时,立足产业需求,积极引进推广先进种植模式,加快补齐全程机械化短板,为全区粮食稳产保供提供了坚实的装备支撑与技术保障。(榆阳区委宣传部供稿)来源:中国网丝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