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产业振兴强“芯”提速
养殖业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今年,是我国全面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的第五年。行动启动以来,我国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整合各方力量持续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发掘利用,育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种业振兴“五年见成效”取得一批实质性成果。
日前,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通过畜禽新品种及配套系16个、蚕新品种5个,鉴定畜禽新资源21个、蚕新资源1个,为我国畜禽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批生产性能突出、独具地方特色的优质种源。这些新品种、新资源有何特色?将如何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作用?对此,记者采访了国家主管部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及育种单位相关专家。
针对国内市场需求 “定制”当家品种
养殖业的发展不仅为人们生活提供丰富的肉、蛋、奶等优质食品,也为纺织、油脂、食品等工业发展供应了必需原料。这些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都离不开良种的支撑。
自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全面推进以来,面向国家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农业农村部统筹各方力量,启动实施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生物育种重大专项,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培育了一批畜禽优异新品种,为地方产业发展持续赋能。
本次审定通过畜禽新品种及配套系共16个,包含猪、羊、肉鸡、蛋鸡、鸭、肉鸽等种类,此外还审定通过蚕新品种5个。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有关专家介绍,此次审定的新品种主要具有生产性能明显提升、适宜特定区域饲养、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等3大特点。如楚乡黑猪新品种体形大、肢蹄粗壮、生长速度快,瘦肉率达到62.6%,较母本粤东黑猪提升约8个百分点;青格里绒山羊耐极端严寒、干旱的荒漠环境,适宜牧区长途跋涉和四季转场;“益生817”肉鸡配套系屠体品质好,适合扒鸡、烧鸡、烤鸡等传统特色产品加工。
近年来,我国黑猪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发展正呈现差异化、高端化、品牌化趋势,溢价达普通猪肉的2至3倍。今年新审定品种中包含的两个生猪品种,都融入了地方黑猪“血缘”,性能十分突出。
“豫农黑猪的选育充分利用了中国地方猪优良特性,融入了南阳黑猪体形大、适应性强,二花脸猪繁殖力高、肉质好,莱芜猪肌内脂肪含量高等特点,集多种独特优势于一身。经产母猪总产仔数为13头以上,日增重720克,屠宰率75%以上,肌内脂肪含量达3.8%,既适合规模化饲养,又适合农民适度规模生态养殖。”豫农黑猪品种培育团队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新建对新品种市场前景信心十足。
蚕产业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养蚕规模化水平逐步提升。但国内相对粗放的饲养环境,对品种的抗病性、适应性要求较高。
“优质、抗病一直是团队蚕品种培育的主攻方向。”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与茶叶研究所所长王永强介绍,此次新审定品种“华湖平30”,为国内外首次育成的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抗血液型脓病雄蚕新品种,其生丝品质达到最高分类等级6A级,蚕茧价格3200元/担,每担高于普通茧600元,将有效提高蚕茧质量与蚕丝业综合效益。
此外,审定品种中,还包含针对华南、川渝地区市场需求培育的青胫黄麻羽配套系栖岭乡鸡;满足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对咸水鸭、酱鸭、卤鸭原料需求的白羽乌喙青胫配套系中畜荣达肉鸭;既可满足华中、华东、华北地区对于繁殖性能高、大体形乳鸽的肉鸽市场需求,又可达到3周龄屠宰、4周龄毛鸽上市需求的“天成1号”肉鸽等,面对愈加多元化、高端化的消费市场,这些新品种不仅综合养殖效益高,在外观、品质方面,瞄准的市场领域也更加细分。
盘活地方品种“宝库” 让沉睡资源“再生金”
随着我国畜牧业加快转型,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农村散养户逐步退出,我国本土地方品种资源保护的任务日趋紧迫。去年,历时3年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行动顺利收官。其中,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在全国开展拉网式摸排,针对我国前两次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未覆盖到的青藏高原区域启动重点普查,全面查清了资源家底,新发现鉴定了一批地方品种资源。
此次发布的新鉴定畜禽新资源共21个,包括牛6个、羊6个、骆驼1个、鸡7个、鸭1个,以及蚕1个。其中,湘南牛耐热、抗焦虫病,有典型瘤牛体形外貌特征;玉林黑鸭头部和颈部羽毛呈墨绿色,胴体皮肤为黑色或者深褐色……此外,还包括产于高原藏区的牦牛、藏羊等特色资源,这些地方品种来自我国大江南北,地域特色尤为鲜明,是经过我国多年农耕文明传承,独特自然环境选择下留存的资源“瑰宝”。
“如原产于川东北巴中市通江县的山地梅花鸡,具有似梅花点缀的独特羽色。原产于额敏县东部、额敏河流域的也迷离鸡,2024年存栏仅有2万羽,‘野性’十足,抗逆、抗寒和野外生存能力突出,擅攀爬飞行,常栖于树冠,肉质很好。”地方品种显著的地域民族特色让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浩印象深刻,“与国内其他畜禽资源相比,我国鸡资源更加丰富,包含蛋用、肉用、观赏娱乐用、兼用等多种类型。在2024年公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中已收录了140个地方品种。”
“今年发布的鲁中红山羊、胶河黑山羊、朵洛山羊、祁连羊、甘加羊和乔科羊等6个羊资源都是古老原始的地方品种,对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大都未经过系统选育,做好后续的保护及开发利用至关重要。”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张红平认为,畜禽遗传资源是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的基础,是确保畜牧业种源安全的关键。通过保用结合、以用促保,才能确保地方资源不丢失、不灭失,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焕发新生。
传承历史文化“基因”做好“土特产”大文章
无论是正在挖掘利用的畜禽资源,还是不断改良性状、提升生产性能的畜禽新品种,这些优异种源大多流淌着我国本土“血缘”,蕴含着独具地域特色的中国农耕文化“基因”,承载着不同地域浓浓的乡土“风味”。
“在鸡地方品种资源鉴定工作中,除了考察其表型、基因型与其他品种的差异,我们也十分关注其历史来源,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张浩表示,地域文化价值是激活本土品种市场活力的“钥匙”,是打造“土特产”品牌效应的关键。
鲁中红山羊分布于山东泰安、淄博、济南等地,一直享有喜庆、吉祥、美好的文化寓意。这些古老的传统习俗不断传承和发展,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牧羊人对鲁中红山羊的精心选育,形成了具有毛色红艳、喜攀山岩、耐粗饲、肉质鲜美、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的特色本土品种,也成为鲁中地区独特的畜牧文化符号。
2021年我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行动启动后,山东省有关部门及科研单位专家成立专门工作队,查史志、访农户,追溯鲁中红山羊资源发展历史,厘清了发展渊源。
“如今,鲁中红山羊养殖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发展特色畜牧业的重要抓手。不可复制的文化‘标签’,让鲁中红山羊成为了当地传承民俗文化、彰显乡村魅力、开发特色旅游、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载体。这份独特的差异化竞争力,将推动其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张红平介绍。
常年从事资源鉴定工作的张浩认为,与国际先进大众市场品种相比,由于选育历史和选育强度不够,我国本土品种生长速度、产肉性能、产蛋性能还不高,但优良的肉蛋品质、市场喜爱的体形外貌特征、较强的抗逆和环境适应性,是本土资源的突出优势。这将让他们在后续的发掘利用中,更加贴合国人需求和喜好,展现出独具一格的特殊魅力。作者:祖祎祎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