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0亩规模种植 40万株果苗固沙结希望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于田县,一项将沙漠治理与特色农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正在生动上演。在12200亩连绵起伏的沙地上,40万余株开心果苗迎着风沙扎根生长,不仅为昔日沉寂的沙海晕染出蓬勃绿意,更让于田县群众看到了生态改善与产业增收的双重希望。于田县举全县之力探索“沙漠变绿洲、绿洲变产业”的战略实践,正以“科技+产业”的双轮驱动,推动这一创新实践不断深入。
工人正在忙着给开心果苗修剪侧枝。买提努日摄
近日,走进于田县万花园沙产业基地,目之所及皆是昂扬生长的景象:约七八十厘米高的开心果苗排列成整齐的方阵,在微风中舒展着带绒毛的叶片;地表下,密布的滴灌毛管如毛细血管般延伸,精准地将水分输送至每株幼苗的根系;地表上,绿色的微喷带在阳光下闪烁,细密的水雾均匀洒落,既为叶片拂去沙尘、降低暑气,又将周边流动的细沙悄悄“锁住”,为根系营造着稳定的生长环境。
开心果基地负责人正在研究给苗子浇水、施肥、修剪等方面的问题。买提努日摄
今年4月,随着新疆丝路果宝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启动大规模种植工程,40万余株从喀什、和田引进以及本地精心培育的优质开心果苗,在科技护航下顺利“安家”沙海。
“这微喷带,不仅能给苗子浇水、降温,浇淋叶片,还能把周边的沙子‘锁’住,让根系在稳当的环境里扎根。”新疆丝路果宝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部经理艾力•阿布杜拉蹲在田埂边,拨弄着地表的微喷带介绍,“从选苗、定植到管护,技术团队全程跟踪,现在成活率超90%,比预期还好,这是科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
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源自前期200亩产学研基地的技术积淀。“沙漠种果树,每一步都要靠技术突破。”艾力•阿布杜拉站在曾经的试验田边,指着地面的灌溉系统说,“我们在200亩产学研基地做了上百组试验,从品种驯化到土壤改良,从灌溉方式到水肥配比,就是要找到开心果在沙漠里的‘最优解’。”正是这份严谨,让荒漠种果从“不可能”变为“看得见的现实”,摸索出的“滴灌+微喷”结合的节水模式也为如今12200亩的规模化种植筑牢了技术根基。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田,40万余株开心果苗迎着风沙扎根生长。买提努日摄
长期效益与短期收益的平衡,是产业可持续的关键。考虑到开心果需六年才能进入结果期,基地早已规划“以短养长”的产业布局。“开心果六年结果,这期间土地不能‘闲’着。”新疆丝路果宝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贾向银望着整齐的种植带说,“目前开心果株距3米、行距6米,这个空间正好适合套种玫瑰花。玫瑰耐旱、喜光照,和开心果生长需求互补,明年春天就启动种植,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通过鲜花采摘带来短期收益。”
绿色的微喷带正在给开心果和沙地喷水。买提努日摄
产业的扎根,让当地村民的生活悄然改变。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兰干吾斯塘村村民买提卡司木•买提热依木从5月起就在基地务工,每天能挣200元。此刻他正和其他村民一起,忙着给开心果苗修剪侧枝。“离家就几公里,既能照顾老人孩子,还能跟着技术员学本事。”他笑着说,“听说以后还要建玫瑰花加工厂,到时候活儿更多了,日子肯定越来越有盼头。”
站在基地的观景台上远眺,40万株果苗在沙海中勾勒出清晰的绿色轮廓,远处的防风林带与近处的灌溉网络交织成网。再过几年,这里不仅会成为年产万吨开心果的产业基地,更将是一片绵延十余公里的绿洲。从200亩试验田的技术攻坚,到万亩沙地的规模种植,于田县正用“科技治沙、产业兴沙”的实践,让沙漠里的每一粒沙子都孕育着希望,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南疆大地生根发芽。(买提努日•买提肉孜、阿热孜古力•买托合提、姆克热木•麦提库尔班)来源 :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