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月行情趋势变化主要集中在春节前的交易旺季,市场于月中旬进入节前旺季,各交易区人潮涌动,热闹无比,进出货量猛增,成交量、额月环比增幅明显,分别达到28.8%和260.7%,同比增幅为 19.9%和54.5%。
外地蔬菜占据主导,冬笋逢“小年”量减价涨
由于气候原因,节前本地蔬菜成交量急剧萎缩,平均日成交量不足170吨/天,总成交量同比下滑了12.2%。主要的大宗品种为莴笋、大白菜、蒜苗、菜花、小葱和芹菜等,成交量同比情况为-18.4%、-38.9%、+20.9%、+195.4%、+20.9%和+38.2%。总成交额同比跌幅较大为42.9%,原因是各大宗品种的成交均价同比均有所下滑,其中大白菜和蒜苗品种下滑最为明显,两者同比降幅为54.5%和53.6%。
节前市场蔬菜供应中85%的比例还是需要依靠外地蔬菜,去年下半年我国各蔬菜种植大省普遍气候适宜,收获状况良好,极大的确保了节前菜源的稳定。今年外地蔬菜的销售情况有三个特点:一是货源地更为广泛,以前节前蔬菜的主要供应地区为海南广东诸省,今年范围扩大至全国各地,北方产地蔬菜供应量不小,说明市场经营户的进货范围更为广泛;二是高档精品蔬菜占比进一步扩大,往年如荷兰豆、毛豆、苦瓜等冬季高档精品蔬菜,因为产量低,运输成本高,所以在市场中一般只占有10%的份额中,而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档精品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市场占比也就随之增加;三是人工费用、运输费用在蔬菜价格中的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
今年冬笋种植逢“小年”,产量减少明显,采收成本增加,故原产地价格大幅上涨。不过进入市场内的冬笋销量并未减少,只是成交均价已不同往日,基本徘徊在26元/公斤,去年同期仅为12元/公斤,增幅为116.7%。主要来源地大部分为江西一带,福建一带也有所涉及。
个人消费能力不容小觑,节前水果量价齐增
先前对本市场对节前水果成交情况的预测,基本上倾向于迫于政策压力,水果销售情况不容乐观,将会出现与同期相比量减价跌的黯淡局面。然后现状并非如此,今年节前高峰来临的确相对去年同期有所推迟,时间约五天左右,但增量却呈“井喷”式,从进场车辆统计系统中便可看出,1月15日进场车辆为161辆/日,而1月20日,仅相隔5天,日进场车辆数已突破220辆/日,增幅为36.6%,足见销售情况之火爆。据统计,本月水果成交量同比增幅为19.9%,其中进口水果和国产水果的同比增幅分别为16.8%和29.5% 。叉车等机械微化装卸工具为水果销售助力不小,改进了原有简单粗放的人工装卸方式,提升了效率。
由于政策所限,政要机关和事业单位几乎不再采购水果作为节日福利,普通消费者和一些私营企业单位成为了市场上水果的消费主体,此转变导致市场里私家车数量猛增,造成了市场内极大的交通压力,同时不可避免的助推了水果价格的接连攀升,据统计报表显示,国产水果成交均价的日增幅率超过了10%,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较大的国产水果主要有砂糖桔(42.8%)、香梨(33.0%)、贡柑(31.9%)等;而进口水果涨势更为迅猛,多数品种一周内上演了“三级跳”,周增幅超过了50%,市场上已难觅300元/箱以下的进口水果,车厘子不再作为高端进口水果的代表,多数品种的成交价位均超越车厘子。本月水果成交额同比增幅为54.5% 。
水果出现成交均价大幅攀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大单位的团体采购来压低价格;二消费者的节前突击消费观念迎合了商家心理;三是消费者对水果品质和馈赠的高要求助推了高档水果的盛行;四是物价普涨再体现高档水果的价格过于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