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点燃蚌埠崛起的“绿色梦想”

 五河县秋实草业朱顶镇紫花苜蓿种植基地,收割机在收割优质牧草。(资料图片)(柴光宇/摄) 

 蚌埠新闻网讯立夏过后,“三夏”大忙进入倒计时,四百万亩小麦丰收在望。 

 “统一种植、统一植保,越来越多的职业农民投身农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种养模式。”行走在素有淮畔粮仓之称的大河湾地区,满眼郁郁葱葱。市农委副主任李勇指着安徽徽粮集团流转的万亩小麦告诉记者。 

 一季度,蚌埠市农业农村经济开局良好,全市农业总产值40亿元,增幅4.8%,位居全省第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8个百分点。总量位居全省第四,增幅居第三。 

 从上游原料到下游市场 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 

 4月初,禽流感疫情袭来,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养殖业风声鹤唳。然而,淮上区卫食园畜禽深加工制品却因为产业链条的拉长而未受到太大影响。 

 “禽流感疫情再次给我们敲醒警钟,产业化在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方面功不可没。”总经理王志强认为,“价贱伤农”已经影响到中小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供需走向的规律显示出禽类价格迎头直上的态势。 

 从原材料到产品进入市场,一个产业链的各环节环环相扣,连成一体,这个一体化的背后,正是深加工带来的巨大利润。“与2010年相比,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两年实现翻番,初步形成了粮油、肉制品、奶酒饮料和生物质四大加工体系,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310.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63%。”说到两年间的变化,市农委产业化科负责人认为,数字最有说服力,优势资源和社会资本相互吸引、共同融合,实现了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统一。 

 2010年以来,全市招商引资亿元以上涉农项目200多个,总投资额350多亿元。通过招商引资,中粮集团、中纺集团、江苏雨润集团、江苏华芳集团、现代牧业集团等近20个5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纷纷落户蚌埠市并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农业招商引资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增添了巨大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从生产要素到组织关系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 

 今年4月,固镇县连城镇城南村民殷玉鹏从县工商局领导手中接过首家以家庭形式登记的营业执照——固镇县殷玉鹏家庭农场,这也是蚌埠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征程中,继农民专业合作社后出现的又一个载体。 

 在农业主管部门的概念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如今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体现在用机械代替人力畜力提高生产效率上,农业组织的现代化在蚌埠已经逐渐显现,新型经营主体在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也在凸显。”市农委主任姜晓天说。 

 “农业发展的功夫要下在农业之外。”市委书记周春雨在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说,“几年经验的累积告诉我们,从根本上走出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推进土地流转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应该是最优路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符合农业部统计条件的家庭农场有1116个,家庭农场劳动力总数约1万人,家庭农场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有17个。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含金量高,有很多创新,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了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的政策措施,要最大限度地用好用足用活,打造皖北乃至全省农业发展机制创新的高地。”在近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推进会上,市长白金明对现代农业的未来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从分散经营到规模种养 区域化产业基地加速形成 

 “培育像赵其瑞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其意义不光在于粮食产量增加,关键是找到了一条稳粮之路,区别于对农业的短期行为,他们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从2004年开始承包土地种粮,回乡创业的怀远县马城镇农民赵其瑞已流转土地一万余亩,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素有“大水缸”之称孔津湖畔已经变成良田。赵其瑞的“致富经”道出了众多种养大户的心声。去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61万吨,实现“九连增”,在李勇看来,规模种植功不可没。目前,粮油蔬菜、畜禽养殖、特色水产、花卉苗木四大板块等区域化产业基地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土地流转交上漂亮成绩单,去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93万亩,流转总面积达140万亩,流转率达到31.4%,增速居全省首位。 

 全国糯稻价格看怀远。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带动下,蚌埠市相继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规模连片的80万亩粳糯种植基地、100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紫花苜蓿生产基地,响当当的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参与市场定价的“风向标”。 

 “农业突破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二三产业又反过来向一产拓展。”姜晓天表示,年初市政府启动“农业百佳工程”为下一步指明了方向,尝试在如何促进优势农产品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上面写文章,农业部门还有许多路要走。(中安在线)
  • 市场最新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