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潍坊峡山区农民使用剧毒农药神农丹种生姜。神农丹主要成分是一种叫涕灭威的剧毒农药,50毫克就可致一个50公斤重的人死亡。据悉,潍坊当地出产的生姜分出口姜和内销姜两种。外商对农药残留检测非常严格,出口基地的姜都不使用高毒农药。
这个新闻令人吃惊之处除了涉毒花样翻新,还有就是,涉毒姜和无毒姜生产供应的内外有别。从报道中得知,潍坊菜农按照国内外不同的监管水准,而启动“有毒生产模式”或“无毒生产模式”。
当地菜农显然知道,出口日韩等国的蔬菜没法蒙混过关,所以,种植外销大姜、大蒜、大葱等等都不敢逾越雷池。然而,内销姜的农药残留检测,则形同虚设。报道称,只要找几斤合格的姜去检验,就可以拿到农药残留合格的检测报告。而当地农民对神农丹的危害性都心知肚明,使用过这种剧毒农药的姜,他们自己根本不吃。之所以“神农丹姜”成为国人的“特供”食品,更离不开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的宽松和懈怠。
尽管,目前尚无权威的检测报告表明,“神农丹姜”药残是否超标,危害性究竟有多大,但是,这也恰恰显示了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软肋。当地用神农丹种植生姜,不是一年半年的事情了。然而,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没有领先媒体发现问题。从产地到销地一道又一道监管程序,那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竟然阻挡不住“神农丹姜”,真是个笑话。
同时,也应该看到,“神农丹姜”并非特例。国内食品生产者采取国内、国外双重标准,有其普遍性。外销和内销食品安全质量的巨大差异,不仅仅在生姜、蔬菜、水果,甚至也在乳制品等其他食品领域存在。相关人士曾表示,质检总局的数据显示国内的乳制产品86%都是合格的,出口产品98%都是合格的。
国人享受有毒食品、不安全食品的“特供”,无疑是一项悲哀的现实。希望国家层面在加强立法、鼓励媒体监督之外,也要加强一线的监管力度,推进食品检测信息的公开透明。如此,方能早日让国人告别食品安全的焦灼。(中国财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