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桃才五六年的职业农民苏大伟,今年5亩产桃田亩收益达二万余元,比附近种桃十余年的“老把式”每亩还高出二三千元。日前,“老把式”老吴到他的桃田里讨教新种桃经,竖起拇指称赞:“看来老田要采用新种法,才能抱‘金娃’啊。”昨从市农委获悉,目前无锡持各类农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职业农民已达2.7万,占全市农业劳动力的15.8%,位于全省首位。
相对于传统观念中的农民,须经农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的职业农民,更注重通过规范化、科技化种养提高生产效益。“职业化的种养,让各项操作像工厂流水线一样更规整,使农业生产更为精准,更注重生态环保。”在洛社镇从事农技指导达20多年的老金说。该镇杨西园村的水产养殖大户顾海根养了约20年鱼虾,以前喂养都是毛估估,参加职业农民培训、定期接受镇农技站的技术指导后,他将喂饲时间定于水中氧气充足、鱼儿活动强度最大的上午八点半至九点半和下午三四点,每100斤青鱼喂饲饲料精确至3斤,鱼苗喂饲量则多一倍。精准化操作加上增氧泵等设施,使他一亩水池可单养青鱼三百条,他今年采用蛳螺和菜饼喂养等生态养殖法养出的青鱼,一斤25元,比市场价约高出10元。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推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根本途径在于加快农民职业化进程。目前全市124家规模园区经营面积已增至35.4万亩,园区化比重达到20.1%,主要从事者即为职业农民。(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