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那些依稀可见的古老村落和庙宇,独具南洋风格的骑楼老街,让人肃然起敬的海瑞墓和五公祠,5000年的海风始终如一的吹拂着世代在这里生生不息的人们。
这是一片现代的土地。椰风海韵,阳光沙滩,酒店林立,一座洋溢着热带滨海风光、海岛都市风情的现代化旅游城市越来越多的吸引着全国和全世界人民的驻足。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传统的耕作方式不断演进,现代的思维、现代的理念、现代的管理、现代的科技、现代的机械,在这块土地上融合、汇集——现代化大农业的恢宏气势,使这里田丰林茂、瓜果飘香、六畜兴旺。
1988年,海口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后,海口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优势,抢抓政策机遇,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热带农业特色产业,强力推进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品牌,奏响了现代农业发展新乐章。海口,现代农业走进了“春天里”。
策划/王恩才 王琼 文/王琼 陈彩霞 图片提供/海口市农业局“重整河山”造良田
8月15日,南渡江畔,机器轰鸣,10多部挖土机有序作业。海口兰花产业园、万亩蔬菜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就此拉开帷幕。
海口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成就了特色农业的发展。然而,作为农业发展主战场的南渡江下游地区,却由于长期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等原因,无法形成上规模的现代农业园区。
2010年10月的两轮强降雨,给南渡江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引起海口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海口市四套班子成员纷纷深入各区了解灾情指挥救灾,并调研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等情况,充分认识到了制约海口农业发展的瓶颈———“小、散、弱、低”,即农业发展规模不大、农业产业集聚效应不强、农业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产业相对经济效益不高。
海口市委副书记、市长冀文林认为,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危”,正是海口农业未来科学化发展之“机”。要以惠农土地整治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突破海口农业发展的瓶颈。
经过几轮反复调研后,2011年元旦,冀文林市长带队赴京汇报工作,全力争取中央财政支持。
2011年9月,国土资源部、财政部调研组及专家组对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进行调研论证,认为实施海南省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非常必要,符合中央支持的条件。
去年11月15日,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下文批准同意实施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该工程整治规模32.6万亩,估算总投资为33.20亿元,建设工期4年。将严格按照集中连片、综合整治、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把该片区建设成为“五基地一区”,即“土地整理的示范基地、热带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基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基地、生态与文化保护示范基地、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验区”。
瓜果飘香蔬菜鲜
今年3月,海口市与海南省农业厅共建“菜篮子”常年瓜菜基地揭牌仪式在美兰区三江镇罗牛山农场举行,此举标志着海口市高标准的常年瓜菜基地建设全面启动。今年,海口市与省农业厅将共建常年蔬菜基地,面积超过1万亩;力争用3年时间,共建“菜篮子”常年蔬菜基地2.6万亩,使海口市“菜篮子”常年蔬菜基地达到5.1万亩,其中大棚设施5000亩。
建设“菜篮子”常年瓜菜基地,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海南省委省政府有关“菜篮子”建设工作部署,加大“菜篮子”基地建设力度,平抑菜价,保障供应的重要举措。海口市政府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市政府把建设1.06万亩常年蔬菜基地列入2012年市重点工程项目,作为今年项目年的一号工程抓,强化责任,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狠抓落实。
常年瓜菜基地建设最重要的保障是资金投入,为了完善新增常年瓜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海口市完成项目投资9552万元,建设19个常年瓜菜生产基地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瓜菜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水平。今年,海口市多渠道筹集和整合财政资金,截止目前,全市共整合30万亩土地整理重大工程项目、冬季瓜菜生产基地项目和价格调节资金等资金12730万元,保障今年常年蔬菜基地建设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海口市加强对瓜菜的监督和指导,突出常年瓜菜生产基地以种植叶菜类为重点,强化种植品种的技术指导,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建立田头档案制度,抓好从田头生产到餐桌质量安全的监管,让市民吃上“放心瓜菜”。2011年全市共完成冬种瓜菜18.088万亩,超额完成任务,全市冬种瓜菜产量达36万吨以上,总产值超过10亿元。
“无疫区”擦亮海南畜牧品牌
今年8月1日,新修订的《海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条例》开始实施,标志着海南无疫区建设驶入新的历史阶段,迈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无疫认可进程。
2009年,海南无疫区建设率先通过国家验收,这不仅标志着海南畜产品更安全、更可靠,而且为中国畜牧业发展树起一个里程碑。
海口市通过建立健全兽医队伍、动物疫病防控、动物卫生执法监督、动物疫情监测、动物防疫屏障、“无疫区”法规等六大体系建设,创建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等防控目标考评、疫情监测和报告、外来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引入备案报检等工作机制。为控制、扑灭和净化动物疫病,以防控目标考评机制为抓手,强力推进“五保、五化”措施,即“市县政府保投入、兽医部门保质量、乡镇政府保密度、村委会保到户、层层监督保效果”和“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责任化和公开化”,全市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禽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疫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
海口市还通过建设生物安全处理体系,加强病害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的生物安全处理,有效切断动物疫病的传播,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并切实加强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不断巩固和深化“无疫区”建设。
在努力打造“无疫区”金字招牌的同时,海口市政府也在想方设法提高畜牧业的产量,实现了从进岛、自给到出岛、出口的四级跳跃。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支撑。海口市政府积极支持畜牧养殖企业发展加工产业,先后支持国家级龙头企业海南(谭牛)文昌鸡公司、罗牛山股份公司等企业,建设了年加工能力为1000万只冰鲜鸡的标准化出口加工厂和按出口标准改造肉联厂屠宰生产线以及完善监测实验室等一批配套加工项目,有效解决了文昌鸡“两进两出”的难题。
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给海口市畜牧业带来了超常规的发展,2011年全市畜牧总产值29.34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6.6%;今年上半年畜牧总产值15.4亿元,同比增长5.6%。
“无疫区”建设金字招牌给现代畜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据统计,“十一五”海口市生猪出口出岛总量近100万头。2006年首次文昌鸡活鸡供港,2008年冰鲜鸡供港,2009年冰鲜生猪跨出国门飞向日本,2010年谭牛、牧榕熟食文昌鸡进驻省内外楼堂馆所,2011年大批熟食谭牛文昌鸡漂洋过海奔向新加坡。
生态海口美名传
近几年来,海口市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按照“沼气发电、集中供气、绿色农业、治理污染、综合利用”思路,走出了一条以沼气为纽带,以养殖为核心、以综合利用为特点的生态循环发展之路。
海口市委、市政府连续3年把沼气配套发展项目作为民心工程强力推进,市、区、镇、村四级联动,强化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累计投入资金1.9亿元,建成大中型、联户型沼气池达208处,集中供气5000多户,完成农村户用型“一池三改”沼气池1.25万个, 项目覆盖23个镇1200个村1.9万多户,收益农民7.5万多人,年净化畜禽饲养场废弃物300多万吨,年产沼气1800万立方米,年减排二氧化碳3400万公斤,推广“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农业面积10.1万多亩,保护林木面积16万多亩,每个建池农户来自沼气的年节支增收达3000多元。同时,海口市创新沼气物业服务模式,提高沼气后续服务保障成效,全市已建立镇级、村级沼气物业管理服务站94个,沼气正常使用率99%,“三沼”综合利用率达95%。
在实践中,“一个村(企业)建设一个养殖小区、配套一个沼气工程和一个沼气服务站、创办一个沼肥利用种植基地、引入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养殖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的较完整、较科学的“七个一”模式在实践中运应而生,“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粮”的多种循环农业模式在新建项目中广泛应用,使“猪入圈、粪入池、气入户、肥入园、厨无烟、灯非电”成为现实,年净化养殖废弃物和年产优质肥各300多万吨,年产相当于1.4万吨煤的沼气1800万立方米,建立琼山区北山香蕉、龙生果园、云燕香蕉、办内荔枝、美兰区锦堂等“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农业基地近10万亩。还有19处大中型沼气工程配套沼气发电机组,年发电量330万度。沼气用户年均节支增收近3000元,循环农业产业实现年直接经济效益近5000万元,生态循环的有效措施和亮点模式,成为海口市多年实践的经验结晶!
旅游岛上新景观
近年来,海口市委、市政府以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为契机,以热带特色农业资源为依托,利用田园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创建文明生态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很好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以吃、住、行、娱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点,备受市民的青睐。
2010年8月,海南省农业厅和海口市政府签订现代农业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兴建3条产业带,3年内建设35个休闲农业示范点,把海口建设成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市。
几年来,海口市以创建文明生态村和农业庄园为契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开辟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琼山区大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推出红旗乡村、农业生态、红色经典区一日游和周末一天游旅游线路;美兰区围绕文明生态村建设,积极开发“农家乐”旅游,打造乡村主题公园,兴建乡村公路,将演丰镇5个村委会92个村庄连成一片,形成环东寨港片区靓丽的旅游风景线,迎接八方来客;龙华区突出羊山生态环境和古文化特色,结合谭美片区生态村创建开辟古村文化旅游产品;秀英区结合保护古村落,突出火山文化特色,打造火山片区,开发乡村一日游。海口休闲观光农业显示了巨大发展潜力和活力。
目前,全市已建成休闲农业园区有52家,已创建休闲农业示范点15家,其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3家,在休闲农业景点直接从业的人员有2000余人,从事与休闲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约5000人,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了增收。
记者手记
近日,记者深入海口市进行采访,国家级的农业企业、现代化的养殖场、原生态的瓜果菜、高科技的智能大棚……诸事新奇,景象喜人,目遇之而欣悦,心想之而感奋。我们相信,海口市一定能在现代农业的大道上越走越宽阔,让海口农民乃至市民享受到现代农业的甜美果实!(国际旅游岛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