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的北大荒人跳出了以往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传统模式,而是借力城镇化助推现代化大农业和新型工业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本报特派记者 韩嘉俊 黄红立 文/图
“居住在这样的高标准住宅里,我做梦都没有想到!国家领导人吴邦国就到过我家!”日前,在垦区建三江管理局创业农场“绿都家园”小区,39岁的农场职工陆云峰高兴地对记者说。
陆云峰家有三口人,是一个水稻种植户,一年有17万元的收入。原来居住的平房只有45平方米,上个厕所需要穿过马路到200多米外。2010年9月他搬进了“绿都家园”小区,现在的住房是206平方米的高标准住宅。
记者在“绿都家园”小区看到,整个小区处处体现了英伦风情花园洋房概念,整体风格经典高档、清新宜人,水系流动贯通,每寸空气都溢满大自然的绿色馨香。
在创业农场,像陆云峰一样居住在高标准住宅的共有302户。这是北大荒促进人口、产业和要素向城镇集中,实现城镇资源集约配置,借力城镇化助推现代化大农业和新型工业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由于科技的推广和现代化机械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北大荒出现了大量富余农业人口,再加上原来的垦区布局散乱、人口分散等问题,群众的幸福指数偏低,因此,转移富裕农业人口,提高二、三产业比重,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城镇化乃至城市化建设是必然之路。
但高瞻远瞩的北大荒人跳出了以往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传统模式,而是借力城镇化助推现代化大农业和新型工业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2009年初,北大荒提出了构建“四五”城镇体系构想,即分别按照地级市、县级市、乡镇和新农村标准,规划建设5个中心城、50个重点镇、50个一般镇和500个管理区。
“现在,已经有60万人搬进居住环境优美的小城镇和城区,多数北大荒人实现了"耕种在广袤原野、居住在现代化城镇"的梦想。”陪同我们采访的《北大荒日报》副总编辑李春发说,城镇化为北大荒的现代化大农业蓄积了“势能”。
“造得好”还要“住得起”。北大荒针对职工不同的经济条件,规划了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以及面积较小的廉租房等多种住宅形式,职工可通过承包地抵押、农场协调贷款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农场还建设了一批三四十平方米的廉租房,只要每月交20元租金,特困职工就可以住进新居。
“住得起”更要“住得幸福”。北大荒把提升宜居幸福指数的新概念融入城镇化建设之中,坚持把基础设施、社会服务配套建设放在第一位。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每个小区,医疗、教育、购物、交通等设施一应俱全,最突出的特点是居民的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是最大最全的。
截至2011年,北大荒有1783个居民点在北大荒的版图上消失,113座现代化小城镇拔地而起,城镇化率达80%。新增复垦耕地40万亩,相当于新增了一个大中型农场,每年可增粮5亿斤。今年年底,北大荒城镇化率将达85%,人均住宅面积将达30平方米。
北大荒,奇迹还在继续!传奇正在续写!正如著名诗人郭小川所写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 (河南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