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今年梨子获得丰收,张绍文苦涩的心里有了一丝安慰。 记者 张其宏 摄 

本报记者 罗芸 

种梨大户张绍文的“苦”,在綦江区赶水镇新炉村是出了名的。 

1999年,这个对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农民包荒山种梨,成为该镇较早返乡创业的农民之一。 

近日,记者走访这位种梨大户时却发现:苦干十多年后,张绍文的付出与回报却未能成正比,颇有些“苦不尽、甘难来”。 

凭借双手,苦干改造荒山 

今年41岁的张绍文,初中毕业后,当过兵、务过农、打过工。 

1996年,张绍文结婚,次年有了儿子张爽。此时全家仅有半亩田,养不活一家人,于是张绍文到沿海打工。 

1999年,返乡后的张绍文与妻子艾国银包下村里百多亩荒山,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在半山腰,夫妻俩搭了个窝棚作为“据点”,天麻麻亮便上山挖地。从2000年到2006年改造荒山的几年间,两人没钱请人,全靠自己一锄一锄地挖,一年要挖坏十几把锄头。有一次,用斧头修理挖断的锄把时,心里烦躁的张绍文一斧下去,砍到自己的左手食指,伤到神经,现在食指弯曲都很困难。 

第一年,张绍文种的西瓜,因销路不畅,全喂了猪。 

2000年,他偶然得知永川在开办黄花梨种植技术班,农村退伍军人可免学费。学习7天归来后,张绍文买回8000株黄花梨,开始了种梨生涯。 

缺少资金,梨园险些“夭折” 

张绍文承包果园时,全家存款只有400元。 

包地租金、买果树苗、购农资,全靠借贷。张父陆续拿出3万多元支持儿子,自己却放弃了对脑血管病的治疗,于前年逝世。 

梨树要三五年才投产,之前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2003年5月是手头最紧的时候,家里所有衣服包包掏遍了也只有两角钱。 

2004年4月,岳母急匆匆上山告诉张绍文,张爽发高烧,吃了两天药,又开始上吐下泻。背着儿子心急火燎地赶到镇上**,张绍文一摸:身上只有二三十元。在借了五百元、输了几天液后,孩子病情才得以好转。 

种梨的十几年里,张绍文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揭不开锅”的经历。很多次想放弃时,都靠亲友支持才勉强撑过去。 

不通公路,运梨肩挑背磨 

有好几年,收获季也是张绍文的“头痛季”。 

从梨园到村道,只有石板路。“一二十吨梨子,全靠担和背才下得了山。”张绍文说。 

2004年七八月,梨园开始投产。艾国银请来亲友摘梨,张绍文负责挑梨下山卖。天麻麻亮,张绍文就必须动身,挑箩筐走三四公里石板路赶场。有一次,他挑了85公斤,沉甸甸的箩筐压得扁担吱呀呀地响,开始还能咬着牙走四五百米,后来则是一两百米就要歇口气。 

当时梨子每公斤能卖1元,这担梨能卖到85元。“每走一步,我就想:马上就有钱了!”张绍文说,在“85块钱”的激励下,他花了四五个小时才走拢赶水镇,而此时却开始散场了。 

2010年,村里修起公路桥,**可以开进村。张绍文花1.5万元修通了从梨园到村道的300米机耕道。由于路窄、坡陡,目前只能通行摩托车,每次只能驮50公斤下山。 

单凭苦干,付出和回报难相称 

埋头苦干,张绍文把荒山变成了梨山;闷头苦干,张绍文的梨山成为一座“孤岛”。 

张绍文告诉记者,自己种梨主要靠12年前去永川学技术时,买回的一本300多页的《种梨技术大全》。十几年间,张绍文几乎把整本书背了下来,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自己摸索。尽管区内永新镇有万亩梨园,但去年张绍文才第一次去参观“取经”。 

平时,忙于梨园日常管理,张绍文了解信息的渠道不多,许多知识已“过期”。这两年,张绍文正在试种“翠冠”梨,准备逐步代替黄花梨。而“翠冠”是10多年前的早熟梨品种,现在已在大面积“高换”;在张绍文当初引种的永川,2009年便开始“高换”外观更漂亮、贮存期更长的黄冠梨。 

信息的闭塞,还直接导致了卖难。现在,张绍文主要靠亲戚在赶水、适中两个场上摆摊卖梨,年毛收入约8万元。 

因黄花梨上市时间集中、贮存期又短,加之销路不畅,今年张绍文的梨园产梨30吨,竟有六七吨烂在了地头,整个梨园弥漫着浓浓的发酵味。 

对此,张绍文希望下一步能借点钱,像书上说的那样,挖个U形山洞作仓库,让梨子可以多放一两个月。 

记者了解到,一个与张绍文面积相当的梨园,若经营管理得当,亩产量可达750公斤,比张绍文梨园高1.5倍;按每公斤2元的收购价计算,100亩梨园年毛收入应在15万元,比张绍文高出近1倍。 

“人人都说苦尽甘来,但我不晓得好久才能‘苦尽甘来’。”张绍文有些迷茫地对记者说。 

记者手记 

帮助“张绍文”们向现代农民转型 

张绍文的勤劳苦干,令人钦佩。返乡后的他包地种梨,十多年如一日,把一座荒山硬是改造成了梨山。 

张绍文的种梨故事,令人叹息。长期的日晒雨淋和辛苦劳作,张绍文显得憔悴而苍老。而与他的付出相比,回报却远不匹配。 

规模种植经济作物,需要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管理办法和市场经营理念——这些恰恰都是张绍文缺乏的,且不说还需要一定的资金实力及基础设施条件。他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勤劳加苦干——而这种“笨”办法,虽然可能达到目标,但却事倍功半,何谈特色,又何谈高效;如果坚持不下去,则极易夭折。 

在有着大农村的重庆,像张绍文这样想发展产业、发家致富的农民还有很多。在同情他们“苦”、敬佩他们苦干的同时,希望当地政府和部门按照本月2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会精神的要求,对“张绍文”们加强引导,及时给予先进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的支持;而“张绍文”们自身也需要转变观念,加快向现代农民转型,方能花较少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