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小石
如果问这十年,东台的“三农”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少人的直观感受可能有点儿模糊,但数据是实实在在的:今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可达173亿元,比2002年增加101.1亿元;全市农业增加值可达78亿元,有望连续18年保持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今年可望达到1.4万元,增量、增幅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在352省道三仓段南侧,有一片农田钢架大棚林立,这是三仓现代农业示范园所在地。走进示范园,可以看见一株株生机盎然的西葫芦、花菜、包菜整整齐齐排列成行,植株间一根杂草也看不见,打理得像供人观赏的盆景。
在南沈灶镇李灶村,也是白色的大棚成亩连片,一望无际。在这里,家家户户种大棚,一年四季瓜果蔬菜都有得卖。十年前,这里的亩平效益只有几百元,如今这里亩平效益已达55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高产高效村。
南沈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常德华介绍,过去长粮食棉花,一亩收入只有一千元左右,种植大棚蔬菜以后,每亩收入都达到7到8千元。如今南沈灶的大棚种植户都换上了标准钢架大棚,随着大棚技术越来越好,产出效益也越来越高。
高效农业把土地变成聚宝盆,鼓了农民的钱袋子,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自2007年,我市大力实施高效农业以来,坚持把规模化设施栽培、标准化养殖小区、复合型生态农业作为三大发展重点,高标准建设、大力度推进,全力加快农业的提质升档,加快培植特色产业群体。高效设施农业投入每年都在4000万元以上,累计达到5亿元。
截至2011年,全市高效农业、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22.1万亩、55.6万亩,万亩。其中以新204国道、352省道、沿海高速沿线设施农业示范带建设为重点,突出标准钢架大棚、智能温室等设施农业连片发展,积极实施“一户一棚”奔小康活动。建成特色园艺产品高效设施栽培示范区10个、百亩以上连片设施农业示范点100多个。352省道、新204国道沿线设施农业“白色走廊”已经成为展示东台特色农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按照养殖园区化、园区设施化的思路,通过支持引导加工龙头企业建、合作经济组织建、规模养殖大户建等多种途径,全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发展。建成畜禽渔规模养殖场1.2万个、百万元养殖小区(场)116个、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68家。重点推广林牧结合、牧渔结合、农牧结合、林蔬结合等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千斤稻、万元钱”等发展模式,全面提高复合生态农业效益,“万元田”面积发展到25万亩以上。(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高效农业真正把土地变成聚宝盆,是要靠科技创新的力量,施展“法术”,实现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
在我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绿苑海蓬子公司千亩盐生植物滩涂种植基地,海蓬子、碱蓬、黄秋葵等盐生植物长势喜人。 绿苑海蓬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银介绍,公司出产的海蓬子、碱蓬、黄秋葵等盐生植物,已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产品走进超市、宾馆和酒店,销售价每公斤可达25元。盐生植物的深加工利润则更为可观,一小瓶35克的盐生植物调味品,在欧盟超市售价可达14.83欧元。
十年我市推广运用农业新技术50多项,新品种80多个。有人做过比较,种植传统农作物,一亩田的收入大概在500元左右,而依靠科技种植高效特色农产品的收入大概是5000元,甚至更高,这是10倍的差距。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一个人可能种植的是3到5亩地,而依靠科技种田,一个人种植的可能是10亩甚至更多的土地。
在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就有着全省最大的百亩连栋大棚工厂化育苗中心和百亩标准大棚瓜菜新品种试验示范中心。育苗中心每年引进20多个瓜菜新品种,生产瓜菜种苗近2亿株,效益近200万元,产品覆盖到上海、南通等20多个县市。
作为全省闻名的高效农业科普示范基地,这里不仅是我市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区,也是我市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基地。目前,已建成现代农业展示、高效园艺示范、农业观光旅游三大功能区和农业科技培训、工厂化种苗繁育、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科技孵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试验示范推广等五大中心。
为了让科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我市还全面启动实施百项农业科技推广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继续扩大示范覆盖面,通过农民培训、科技入户、农机培训、执法培训、科普宣传等多种途径,组织100多名中高级农技人员进镇下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十年间,我市通过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度推进农业技术革新和设施农业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高效农业面积、设施农业面积及其占耕地的比重、蔬菜产量等10多项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苏北率先突破万元大关,连续十年位居苏北第一,成功打造了“江苏农业第一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