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数字农业管理及地理信息系统,运用“3S”技术,对全局401万亩耕地、5000余个地块的土地承包、农机农具、气象信息等信息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智能轮作、立体管理、全程记录。陆艳红 记者 陈贺摄
黑龙江日报讯(陈旭 记者 井洋 蒋国华)自2004年以来,黑龙江垦区实现粮食总产、商品粮总量“八连创”,粮食总产连续登上100亿公斤、150亿公斤、200亿公斤三大台阶,2011年比2003年增长了1.7倍。2012年的目标是215亿公斤,实现“九连增”。
如此骄人的成绩和十足的底气何处生发?!
有人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担当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制胜“法宝”——
目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居国内领先水平。
日前,记者走进“北大荒的科学殿堂”——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管中窥豹,找寻其“点土生金”的神奇。
农业专家服务田间地头
吉普车2年跑了14万公里
“你别着急。你说的水稻新叶打卷偏黄、老叶子发白跟稻秧移栽后温差大有关系,再就是插秧后用了‘毒肥法’……解决办法是:不用茎叶处理。最好用点儿生物肥来抗低温解药害……”
这是6月10日11时56分,在位于佳木斯市的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正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水稻专家那永光与一名水稻种植户的“热线”对话。手机另一端焦急的声音来自二百多公里之外的二道河农场,一个素不相识的女种植户。
“时得反复通话三四次,半夜和早上两三点钟都有打的。”那永光一笑,“能帮种植户救急、解忧,我心里‘挺得劲儿的’。”
设立农业科技热线,专家24小时开机。不仅如此,省农垦科学院还长年坚持主动深入垦区农场和地方县乡,走进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给农民作的讲座不计其数,89岁高龄依然奋战在农业生产一线。他说:“我只不过是全垦区十万技术人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作为徐老的弟子,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解保胜为了推广“寒地水稻叶龄诊断”等新技术,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才开了2年的吉普车就跑了14万公里。
从21万亩到2100万亩
农业科技创寒地水稻奇迹
以涝治涝、“旱改水”,大力发展寒地水稻,打破以往麦豆一统天下的种植业格局,实现了垦区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垦区水稻种植面积已由1984年的21.6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182.5万亩。
在“徐一戎们”的努力下,目前,省农垦科学院培育了一批早熟、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旱育稀植“三化”栽培、优质米生产、叶龄诊断等栽培新技术;病害生物防治、健身防病等植保新技术;中的垦稻12为长粒品种,售价比普通圆粒品种高,2011年每公斤售价达3元。全省从2009年到2011年累计种植1009.29万亩,共增加稻谷产量4.3亿公斤,3年为农民增收12.9亿元。
最新统计显示:黑龙江垦区玉米种植面积已由2010年的933万亩扩大到2012年的1221万亩。在这其中,农垦科学院以承担国家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佳木斯玉米综合试验站任务为育种创新平台,为培育玉米新品种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正在推广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达46个,形成了“垦单”、“垦饲”等玉米新品种系列,其中9个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黏玉米“垦黏1号”是其中的佼佼者,获得了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已种到吉林、内蒙古、新疆等二十几个省区,年推广面积100余万亩,累计推广面积达800余万亩,促进了我国北方速冻玉米产业的形成,增加经济效益近40亿元。
补齐农机研发制造短板
做好良种良法良机大文章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省农垦科学院院长马守义认为,要保持粮食持续稳产高产,必须要做好良种、良法和良(农)机大文章。
为了补齐垦区农机尤其是水田农机研发制造的短板,省农垦科学院于“十一五”开始了新型水稻钵苗摆栽机立项攻关,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课题。
在今年水稻插秧高潮期间,“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项行动现场推进会议”在八五六农场举行。20台由省农垦科学院自主研发的“2ZB-633”型水稻钵苗摆栽机成了“明星”。农机鉴定检测和现场演示表明,该机性能与国外同类机械基本持平,在漏差率、漂秧率等性能指标上还优于其他机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价格仅仅是同类进口产品的20%,推广起来每台最少可降低十几万元购机成本。与其配套的钵秧盘,成本不到国外同等功能钵秧盘价格的6%。
围绕水稻农艺要求,省农垦科学院还组织水稻育种、栽培和植保等专家,开展了快速插秧机推广示范,苗床精量穴播机、钵苗快速移栽机和钵盘播种机研制,有机稻耕作机械化等28项水稻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攻关。两年来共获得专利9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
良机、良法服务良种,良种适应良机、良法。省农垦科学院为解决垦区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种植需要,2010年启动了 “高产耐密玉米品种垦单13号转化应用”示范项目,推广高产机械化栽培等综合配套技术,为农民提供早熟、高产、耐旱、耐密的玉米新品种,实现了良种良法和良机的有机结合。目前已建立技术推广示范点20个,示范区亩产量达800公斤,累计推广面积达到6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