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茶经》]1000多年前的茶餐食单

在神农氏发现茶叶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茶叶都只是一种用来吃的食物;虽然不少地方至今仍然留存着“吃茶”的说法,但在当它成为清饮之品以后,仿佛就和食物划开了严格的界线,倒跟“吃酒”的“吃”一样,几乎完全没有了“吃”的意思。不过,跟“吃酒”又不太一样,在我们这样一个饮食文化异常发达的国度,菜谱里自然少不了茶的身影,我们熟知的龙井虾仁就是一道典型的茶餐。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茶人就是1000多年前记录下一段茶餐菜谱的人,名字叫弘君举。

 陆羽在介绍他的时候说他是“丹阳弘君举”,但是,《晋书》和其他史料中却找不到“丹阳弘君举”,只有清代人严可均在《全晋文》里提出怀疑,认为他就是与我们之前说的桓温同一时期的骁骑将军弘戎。史书上关于这位骁骑将军弘戎的记载也不多,只说他是曲阿人(丹阳古名曲阿),曾经受桓温之命发兵2000围剿庾亮侄子庾希,而他刚好曾经又有《弘戎集》十六卷,只是后来遗失了。

 《茶经》关于他的记载引用了他所作的《食檄》上的一段话:“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应下诸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橄榄、悬钩、葵羹各一杯。”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原先的菜料里加上秋霜后采摘的茶叶,泡出三杯来,再加上甘蔗、木瓜、元李、杨梅等等熬出来的汤各一杯。

 我们知道,古代印刷技术并不发达,手书抄写是书籍作品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留传到了现代,很多古书都会有不同的版本。弘君举的《食檄》也是这样,除了《茶经》中摘录的那一部分外,《太平御览》和《书钞》等等地方都有相关的摘录,不过,非常可惜,留存下来的《食檄》都不完整而且脱误之初也都不少。《全晋文》对《太平御览》和《书钞》里的记载进行整理,得出了一段相对较完整的文字,是这样的:

 太湖天头之白兰,肉乳之豚,饥仓之鸡,色如玳瑁,骨解肉离。(《书钞》一百四十五)

 又取滠湖独穴之鲤,赤山后陂之莼,伺漉冷豉,及热应分,食毕作躁,酒炙宜传,酒便清香。肉则麞肶,(当有脱误)比若波潘,急火中炙,脂不得熏,亲君子,延嘉宾,终日宴□□□(《书钞》一百四十二)闻香者踯躅,干咽者塞门。罗奠碗子,五十有余,牛[月枼] □捣,炙鸭[月肃]鱼,熊白獐脯,糖蟹濡台,车螯主甜,滋味远来,日醉之后,闷下慷除,应有蔗浆、木瓜、元李、杨梅、五味、橄榄、石榴、玄枸、葵羹脱煮,各下一杯。(《太平御览》八百四十九)

 大市覆罂之蒜,东里独老之醯,大盐杂以姜菽,叛好使之春韭。(《书钞》一百四十六,《太平御览》八百五十五,又八百六十六)

 并催厨人,来作茶饼,熬油煎葱,例□以绢,当用轻羽,拂取飞面,驯软中适。然后水引,细如委纟延,白如秋练。羹杯半在,才得一咽,十杯之后,颜解体润。(《太平御览》八百六十)

 由于这段文字之中脱误之处不少,所以不能准确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只能尝试粗略地给它翻译一下,大概的意思是:

 把太湖白兰(估计也是一种动物)的肉、乳猪肉、受饿之鸡的肉去骨后,加上滠湖里独自穴居的鲤鱼和赤山后水塘里的莼菜,再淋上豆豉,加热后取出来,就着酒吃,味美清香。牛肚用急火烧烤,这样做出来的食物香气醉人,是宴请宾朋的上好佳肴。再拿50余个所谓的“罗奠碗子”配上牛肉、烤鸭、鱼干以及海鲜等等在酒里泡上一天,驱除闷气后,再加上蔗浆、木瓜、元李、杨梅等等的汤各一杯放一起熬煮。在此间隙,用蒜、醋、盐、姜拌上韭菜,来制作茶饼。之后再在汤里下上细面条,熬到失水一半的时候,取汤来喝,十杯下去,脸色红晕,肌肤光润。

 食檄就是官方的食单。我们常说晋代是一个奢靡的时代,从这份官方菜单上也不难看出一斑来。之前我们曾经说过,在今天,本是节俭象征的茶由于和“文雅”、“自然”、“健康”等等关键词挨得近,所以往往成了奢侈生活的追求品,这一点在茶餐上表现得更明显、更直接;看了上面这篇文字,我们倒不免有些自我宽慰了,原来这种以茶借俭行奢的现象在1000多年前就早已有之了。看来,要让高雅的茶餐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需要做出的工作还很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