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鲜、干水果及坚果(以下简称“水果”)进出口631万吨,比上年(下同)增加3.7%;价值70.8亿美元,增长22.7%。其中,出口304.3万吨,增加5.4%;价值34亿美元,增长19.9%,出口平均价格每吨1118.6美元,上涨13.7%;进口326.7万吨,增加2%;价值36.8亿美元,增长25.3%,进口平均价格每吨1123.7美元,上涨22.8%。
一、水果出口品种较少,竞争力不强。目前国产水果出口品种较为单一,以苹果、梨、柑橘等为主,这些主要水果品种种植面积大,且多为中熟品种,上市季节较为集中,早、晚熟的水果品种不足,直接削弱了我国水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由于缺乏特色品种,品牌建设落后,我国水果出口经常出现“产量高、价值低”的局面,如我国猕猴桃产量占全球的40%,而总产值只有8%,在国外高端水果货架上几乎看不到我国的猕猴桃 。品牌创建的不足、产业化水平偏低的情形严重影响我国水果出口规模的扩大。
二、果增产且集中上市,滞销问题凸显。据中国果品流通协会预计,2012年全国苹果较2011年增产200万吨,增幅约5%,达到3800万吨左右,由于出口订单减少,销售压力普遍较大 。201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主产区的苹果、柑橘等水果价格急剧下跌,并发生大面积滞销,很多地方的果农为水果“集中上市”形成的滞销局面而犯愁。如2012年秋季山东苹果喜获丰收,但是苹果销售却遭到冷遇,蒙阴、沂源、日照、烟台等地均有大量苹果滞销,果农损失惨重。
三、产品对接不够紧密,产业链亟需完善。目前国内水果种植多为果农分散经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苹果营销公司没有与果农形成利益联合体,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水果的下游市场过于单一,深加工比例较低,在苹果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1/3的产量入库,1/3销鲜果,1/3榨果汁,而我国70%多的苹果都直接入库 。此外,水果产品从农户到家庭过程中,由于中间环节过多,而中间商并不愿意承担过多的流通环节造成的费用支出,只能在农户和消费者之间进行成本分担,影响了水果的正常销售。
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共进口 113万辆,较上年(下同)增加9.1%,增速回落18.7个百分点;价值474.9亿美元,增长10%。
一、2012年我国 进口的主要特点
(一)9月份起单月进口量连续同比减少。2012年9月份起,我国 进口量已连续4个月呈现同比减少态势。其中,12月份进口8.2万辆,同比减少22.3%,环比减少2.3%
(二)一般贸易进口占绝对主导,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方式进口比重提高。2012年,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 109.4万辆,增加7%,占同期我国 进口总量的96.8%。同期,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方式进口3.4万辆,激增2倍,占我国 进口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1.1%提高至3%。
(三)自欧美进口比重明显提高,自日本和韩国进口同时减少。2012年,我国自欧盟进口 58万辆,增加20.6%,占同期我国 进口总量的51.4%,比重提高4.9个百分点;自美国进口16.9万辆,增加34.3%,占同期我国 进口总量的14.9%,比重提高2.8个百分点。同期,自日本进口23.2万辆,减少7.7%,占同期我国 进口总量的20.6%,比重下滑3.7个百分点;自韩国进口8.8万辆,减少29.5%。
(四)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进口增速高于总体平均,国有企业进口出现减少。2012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口 90.6万辆,增加10.4%,高出同期我国 进口总体增速1.3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 进口总量的80.2%。同期,国有企业进口15.4万辆,减少2%,占同期我国 进口总量的13.7%;私营企业进口6.6万辆,增加23.4%,增速居各类型企业之首。
(五)小排量乘用车进口保持快速增加,大排量乘用车进口减少。2012年,我国进口排量在1.5升-3升的中等排量乘用车(包括小轿车、小客车和越野车,下同)82.9万辆,增加11.6%,占同期我国 进口总量的73.4%。同期,万辆,增加49.3%,占我国 进口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4.3%提高至5.9%;进口排量在3升以上的大排量乘用车18.8万辆,减少13.4%。
二、2012年9月份以后我国 月度进口连续同比减少的主要原因
(一)国内 销量增速放缓,为缓解库存压力经销商放慢进口节奏。2012年,我国 销量增长仅6.8%,为10年来最低 。由于各大跨国车企对2012年中国车市估计过于乐观而制定过高销量目标,导致进口车库存持续走高。2012年,平均库存超过警戒线临界点(1.5个月)的经销商、经销店超过85%,近半数经销商平均库存超过2.5个月 。为缓解库存压力,主要经销商放慢进口节奏,去库存趋势明显。2012年9月份起,我国自欧盟 进口量同比由增转降,减缓了 总体进口步伐。
(二)中日政治争端持续发酵,自日 进口明显减少。自日本政府宣称对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进行所谓“国有化”以来,日系车在华销售持续下滑。2012年,日本3大 制造商丰田﹑日产和本田在华销量均出现负增长 。9月份以来,我国自日 进口量持续呈现同比减少,其中第4季度各月进口减幅均超过50%。
(三)韩国主要车企供给持续短缺,自韩进口大幅减少。2012年8月,韩国现代起亚、通用等主要 厂商发生了部分罢工,罢工及工作时间缩短导致韩国 生产和供给出现短缺 。受此影响,2012年,我国自韩 进口大幅减少29.5%。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跨国车企抢占我国市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 销量虽增速放缓,但仍为全球第1大 市场。特别是随着我国 换购时代的到来,预计我国对豪华车的需求将继续增长,跨国车企将更为重视中国市场。以大众为例,其计划大力推进在华经销网络建设,2015年前后将达到3000家上下,比当前接近翻倍 。在日益激烈的价格和渠道竞争下,自主品牌的销售和国内企业的利益必将受到挤压。
(二)跨国车企通过合资积极实施本土化策略,自主品牌发展压力上升。为抢占市场份额,各大跨国车企加快合资建厂步伐,并积极扩充旗下产品线。2015年之前,大众 将由其在华合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约130亿美元,通用 将总计在华投资70亿美元 。然而,合资公司带给我国 产业的红利正在弱化。随着跨国公司的收权,外资正在逐渐掌控所有的销售渠道,曾经的合作伙伴已逐渐转为竞争对手。目前,合资与外资品牌已占据了我国乘用车市场的近6成;而以销售额和利润计,由于控制中高端市场,合资与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还要远超出这一比例 。2012年以来,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目前维持在40%左右 。而随着外资和合资品牌渠道不断下探到国内自主品牌主阵地的中西部地区二三级市场,自主品牌的发展压力还将不断加剧。
来源:中商情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