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橘:价格起不来、销量上不去今年又叫"苦"

价格起不来、销量上不去,家门口守不住,出去又受阻———

 声音:“一公斤三四毛钱”,果农急得流泪!

 “今年的柑橘3毛钱一公斤都卖不出去,”近日,洪雅、蒲江等地的果品协会纷纷打电话向记者反映今年柑橘销售受阻的情况。

 今年,洪雅、蒲江、蓬安等地的柑橘不仅价格低,销量也大幅萎缩。洪雅县果品协会会长余江洪介绍,去年此时,该县已销售2000多吨柑橘,但今年只有几十吨,价格更是寒心:一公斤柑橘只有三四毛钱。蒲江鹤山果品协会会长陈维君也表示,今年每公斤蜜橘只卖三毛钱,“连本都收不回来”。

 “现在去果农家里,盆盆罐罐都装满了柑橘,连洗脸盆都成了果盆!”蓬安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尽管到了中熟品种陆续上市的时节,但大量柑橘仍挂在枝头,即便是摘下来的柑橘,农民也不舍得贱卖。果农纷纷采取窖藏的方式,期待春节前后价格有所回暖时再销售。

 市场:橙红橘黄,又到柑橘大量上市时

 记者踏访市场,却听到了截然不同的声音———“今年柑橘比往年都要贵,走得也好!”

 4日,记者在成都市祥和里社区的一个水果商铺内看到:油光水滑的皇帝橘每公斤10元、小巧可爱的冰糖橘每公斤10元、个大饱满的广西特级椪柑每公斤6元……三大水果品种几乎占满了整个摊位,只有在最角落的位置才能看到:当地柑橘每公斤2.5元。

 老板娘刘畅告诉记者,今年的柑橘普遍比去年贵,去年10元三斤的皇帝柑、冰糖橘,今年涨到了5元一斤,近段时间是柑橘的销售旺季,每天能销售一两百公斤,其中皇帝柑、冰糖橘就能占到七八成,本地柑橘占不到两成。

 既然柑橘市场比往年都火爆,为什么四川柑橘却在热中遇冷?

 调查:“守不住”“出不去”,果农损失大

 今年川橘的“苦涩”,有多方面原因。

 “关键是品牌没打响!”蓬安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称,外来品种品牌越叫越响,家门口的位子被别人抢了。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我省柑橘行业采取系列品种改良和品牌塑造等措施,但收效不明显。

 “家门口的位子守不住,出去又受阻!”陈维君认为,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把握和对市场波动因素的预警,是今年川橘外出受阻的重要原因。今年全国柑橘产量大增,出口也增加了生产基地注册的“门槛”,但我省一些地方每年9月例行的产销分析会却延期到11月初才召开,对上述信息掌握不及时。

 柑橘已成了我省仅次于粮食和蔬菜的第三大种植品种,到2005年,产量达213.7万吨。记者据此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公斤柑橘少卖一毛钱,全省果农将减少数亿元收入!

 去年12月,中国果业流通协会柑橘分会在重庆江津成立;今年12月16日,重庆有了全国首个脐橙局。

 “元旦前销1/3,元旦到春节销1/3,春节过后再销1/3。”重庆市奉节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当地制定了差异化销售策略:早熟品种本地消化,中熟品种销往川渝两地,晚熟品种销往北京、南京等外地市场。以文化搭台,奉节还召开了全国首届脐橙文化节。

 为何成立脐橙局?该负责人称:“要做大一个产业,政府不能缺位。”借助行政手段,可以整合资源叫响品牌,并推动企业和农户加快提升品质、拓展市场。

 去年此时,本报曾推出《站在十字路口的四川柑橘》系列报道,呼唤川橘守住家门口的市场、拓展省外市场。我们看到,川橘产业在一年里有了新的进步。但是,市场竞争总是“快鱼”吃“慢鱼”,我们快步走,别人跑步走,差距还会拉大。今年全国柑橘产业形势大好,在外地柑橘异军突起的
 映衬下,川橘的地位越显弱势。同属“长江中上游柑橘带”,重庆的柑橘种植面积已从直辖前的162万亩发展到250多万亩,产量增长近一倍。搏击市场,说到底是市场主体的事,但是,对于科技推广、市场信息提供、基础设施改善等公共服务,政府也不能缺位。而这,恰恰也是推动柑橘产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力量。重庆的做法值得借鉴。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 市场最新价格
  • 市场大户

孔祥伟

主营:批发南方菜

刘艳海

主营:南方菜、特菜、食用菌大全

包永

主营:代购代销豆角、大白菜、黄瓜、西红柿、菜花、菠菜、茄子、洋白菜、韭菜、莴笋、香菜、

兰朝亮

主营:牛羊肉

王继春

主营:蔬菜
  • 农民经纪人

罗洪臣

主营:饲料生产

殷保顺

主营:鸡蛋

姜洪太

主营:禽蛋购销

许学江

主营:养鸡专业户

共青城供销社

主营:果品 畜牧 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