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农安根基 守护“舌尖安全”

——“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跃上新台阶
 
 2024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合格率达98%,在此前已连续10年稳定在97%以上的基础上,再次实现历史性跃升。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刻变革——新法的实施、标准的完善、监管的创新,共同塑造了“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格局。
 2023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实施。此次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农产品安全法的修订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它首次将小农户纳入监管范围,增设使用禁用药物行政拘留罚则,实施承诺达标合格证,农安监管有了坚实的“牙齿”和抓手。
 一张张小小的合格证,是农产品上市前的最后一道关卡,更是连接田间与餐桌的信任纽带。在北京平谷京东绿谷蔬菜产销合作社,负责人史卫军的感受颇具代表性,他的“质量安全档案”详细记录着每批次蔬菜的生产和农资使用情况,“现在买农药要实名登记,上市前还要检测开证。”这种转变正是源于法律明确的“生产者主体责任”。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产”出来的。“过去种菜靠经验,现在靠标准”。“十四五”以来,我国加快农业标准制修订进程,推动标准数量和质量实现了双提升。其中,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新增3782项,总数超过1.3万项,是国际食品法典限量标准总数的2倍,比“十三五”末期增加37.8%,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农产品和批准的农兽药品种;农业行业标准新增1373项、淘汰落后标准491项,总数达到6471项,比“十三五”末期增加26.2%,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全过程及绿色发展重点领域。
 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是“管”出来的。“严”字当头,才能“安”字兜底。新农安法实施以来,累计查办行刑衔接案件400余件,形成了有力震慑。2024年禁限用药物检出率0.6%,比“十三五”末期降低0.4个百分点;实现主要“菜篮子”产品全覆盖监测,达到“十四五”规划中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抽检“2批次/千人”的目标;持续开展农资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严打“忽悠团”等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种子、农药、兽药、饲料等主要农资产品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秩序。
 监管能力手段仍在创新提升,如今,一张覆盖全国的基层监管网络已然铺开。在安徽省旌德县俞村镇,村级协管员汪根娣的手机屏幕上,辉萍家庭农场1.5亩豇豆的播种时间、农药使用清单一目了然。作为村级协管员之一,她每天穿梭在大棚间,核对农事档案、宣讲禁限用农药名录。“汪大姐每周来提醒,合作社的豇豆连续3个月抽检合格率100%,上海客商直接签了全年订单。”农场负责人蒋同辉说道。目前,全国已建立起5万名乡镇监管员、46万名村级协管员的网格化队伍,将监管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当前,消费升级呼唤高品质食材,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的发展恰恰呼应着社会对高品质农产品的强烈需求。“我们从种苗繁育环节便实行绿色防控,采用智慧农业体系把控草莓生长过程。”在辽宁丹东市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草莓大棚内,负责人马廷东展示着刚采摘的果实。通过技术与设施的双重升级,第一次让地标农产品“丹东草莓”在国庆节前上市。“十四五”期间,全国新认证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3.6万个,认证数量较“十三五”末期增加70%,每年向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超2亿吨。
 一餐一饭,紧系民生;柴米油盐,关乎大局。从农田到餐桌,从基础安全保障到高品质饮食体验,“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更加完善、制度日益成熟、运行愈发稳健高效。这不仅为现代农业的绿色转型与人民多元化食物需求筑牢了农安根基,也稳稳托举起不容有失的“安全底线”。作者:丁乐坤 来源:农民日报
  • 市场最新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