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菌乡”成长记:东北小城百亿“菇”事

菌棚连绵,秋耳飘香

菌农们正忙碌地采摘最后一批秋耳

小镇上的食用菌大市场里

客商云集,打包、装车、发货……



(菌农们正在采摘。黄松甸镇供图)

长白山脉腹地

一隅小镇正借技术革新之风

为古老的食用菌产业注入蓬勃新韵



(木耳种植基地里的忙碌景象。黄松甸镇供图)

蛟河市黄松甸镇

静卧长白山余脉的怀抱

91%的森林覆盖率如翠色屏障

高寒气候与澄澈空气交织

构筑起食用菌生长的天然“温室”

在这里

小巧的菌菇早已挣脱“农产品”的桎梏

在科技创新的点化下

完成了从寻常食材到“黄金宝藏”的

华丽转身



“十四五”征程启碇

这座冠有“中国黑木耳之乡”美名的小镇

让传统的食用菌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菌棒种植田。黄松甸镇供图)

“地不多,半冬过,打点粮食够吃喝”

这首流传在蛟河市黄松甸镇的顺口溜

是改革开放初期这里的贫困景象

黄松甸镇位于吉林省蛟河市东部

平均海拔474米

无霜期仅100—110天

今天

黄松甸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中国黑木耳之乡”

全镇超95%的农户从事食用菌产业

仅“十四五”期间

黑木耳年种植量就累计达到9.5亿袋

灵芝种植从2020年的100万段

发展到累计6470棚885.4万段



(菌农将采摘下来的黑木耳倒出。黄松甸镇供图)

从传统小镇到“黑木耳之乡”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黄松甸人“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

转机出现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上

木耳渐渐进入了黄松甸人的视线

袋料栽培木耳被引进了黄松甸镇

到1990年

各村就有了几百万包的栽培规模

与此同时

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李玉的关注和指导

为黄松甸镇食用菌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在李玉的带领下

黄松甸木耳栽培由最初的半地下遮光栽培

发展到地面摆放全日光栽培

从“V”型口出耳

升级到微孔出耳等技术



从“小而散”到“全链条”

“十四五”期间

黄松甸镇食药用菌产业迎来质的飞跃

从家庭作坊到智能化工厂

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

黄松甸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

产业升级之路



(菌菇烘干房内,菌农正在劳作。黄松甸镇供图)

五年间 黄松甸镇形成了

“黑木耳为主、多菌协同”的

种植格局

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 农业合作社

冠县振忠果品专业合作社

介绍:本合作社有苹果基地5000亩,常年供应优质价廉的苹果。有温室油桃大棚500个,供

宁城县金鸡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介绍:合作社农户种植的南国梨长在山坡,远离污染,自然生长,原生态种植,不用化肥农药,故
  • 市场大户

刘艳海

主营:南方菜、特菜、食用菌大全

蔬菜大户丁全芳

主营:各种蔬菜

褚金成

主营:杂粮

安永阔

主营:代购代销大白菜、黄瓜、西红柿、菜花、菠菜、茄子、洋白菜、韭菜、莴笋、香菜、西葫、

孟章付

主营:笨鸡养殖,笨鸡苗,乌鸡苗供销,技术推广。禽蛋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