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猪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每年生产约7亿头猪,生猪出栏量约占全球一半。同时,猪肉占我国肉类消费的六成左右,是广大群众最关心的“菜篮子”产品之一。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近期全国生猪价格止涨回落。8月第4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每公斤14.22元,环比下跌0.6%、同比下跌30.1%,较7月阶段性价格高点回落0.87元。全国猪肉平均价格24.81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6%,同比下跌22.0%。
那么生猪价格为什么会阶段性下跌,养殖企业将如何应对,未来生猪市场情况如何?记者对此做了深入采访。
生猪供给充裕,养殖连续15个月盈利
“新发地市场每天生猪上市量约1800头,猪肉平均每斤8.5元,从8月初到月底,猪肉价格偏弱运行。”北京新发地市场宣传部部长童伟说,进入8月,生猪货源足,价格缺少上涨动力,同时夏季天气炎热,猪肉消费需求相对疲软。
童伟预计,9月上旬学生开学后,食堂需求量将带动猪肉消费提升,价格有望随之略有提升,未来天气转冷之后,需求将进一步转强,价格也会季节性回升。
8月30日,山东省德州市的一位生猪经纪人告诉记者:“过去一年的猪价都不错,但今年下半年开始,猪价在慢慢地降,前几天低的时候降到了每斤6.9元。今天收猪的价格是每斤7.1元,因为快开学了,所以收价比前几天涨了2角钱。”
据测算,自2024年5月起,生猪养殖已连续15个月保持盈利,今年前7个月出栏生猪头均盈利108元。
行业普遍认为,对于生猪养殖而言,猪价围绕成本不断波动,养殖时赚时亏是行业常态,本轮如此长的盈利期是比较罕见的,这离不开政府加强调控引导和行业降本增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自去年9月以来,针对今年春节后猪价可能出现的季节性下跌,农业农村部就提前给行业“打预防针”,持续发布产能过剩预警信息,开展逆周期调控。今年以来,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进一步对养猪大省和头部企业进行指导提醒,有效抑制了养殖场(户)在盈利期大幅扩产的冲动,为后续做好生猪稳产稳价工作打下了基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3万头,较去年年末高点减少了37万头,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的105%上限逐步回调。
与此同时,行业内也在“苦练内功”,提高生猪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尽力延长盈利周期。“目前,公司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量)平均水平已经达到29头,优秀水平能够达到35头。同时,我们看到猪的生长潜能还有很大空间。我们将持续创新,推动养猪向更高效率、更高品质、更绿色低碳迈进。”牧原集团养猪生产负责人李彦朋说。
当前,我国生猪行业PSY等核心生产指标持续改善,专家预计全年PSY将增加0.5头以上。同时,饲料价格低位运行,有利于行业继续保持盈利。持续的盈利还使头部企业现金流得到补充,经营状况持续好转。今年上半年,牧原盈利107.70亿元,海大盈利26.39亿元,一些前期破产重整企业也实现了扭亏为盈。
大型养殖企业积极响应号召调减产能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第6轮“猪周期”,生产效率持续提升,但猪肉消费增长趋缓。6月10日,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主产省份生猪生产视频会,调度地方生猪稳产稳价工作进展情况,专门部署产能调减工作。7月23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持续抓好产能综合调控,多措并举降本增效,推进生猪产业稳定健康发展。近期,农业农村部正在指导各地开展生猪产能综合调控,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积极防范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的风险。
如今,全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超过70%,生猪生产前20强企业的出栏量超过30%,大型养殖企业对生猪产能调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于能繁母猪存栏量这个生猪产能调控的“总开关”,牧原等大型企业正在淘汰低产、低效能繁母猪,积极调减产能。据了解,牧原集团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从今年初的362万头,降至目前的343万头,已减少19万头。
“产能调控是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牧原作为生猪养殖大企业,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多维度调减产能。”李彦朋说,牧原今年计划再减少13万头能繁母猪,预计年底将降到330万头,总共减少32万头母猪,这相当于减少约900万头生猪的潜在出栏量。
近期,在农业农村部预警引导下,生猪养殖场(户)持续采取降重措施顺时顺势出栏,生猪宰前均重持续降低。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第3周,全国生猪宰前均重已降至128.3公斤,较6月初降低约2.6公斤,出栏生猪头均猪肉产量减少约2.0%。其中,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已带头将出栏均重降至120公斤左右。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表示:“生猪出栏均重的降低意味着,在出栏相同数量生猪的情况下,进入市场的猪肉总量会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市场供需关系。”
“目前我们的商品猪出栏均重已从前期的130公斤下调至119公斤,下降了11公斤。此外,自6月起牧原已经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肥猪。”李彦朋说。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加快出栏、降低体重会使当前价格短暂下行,但长期看对维持市场行情有利,将推动第四季度价格重心上移,防止养殖陷入亏损。
“面对生猪产能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河南省扎实做好生猪产能调控,结合PSY水平提升情况,及时将全省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由400万头下调至370万头,同时每周发布生猪价格信息,提醒广大养猪场(户)降低出栏体重、不盲目压栏和二次育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处长王彦华说,7月河南省生猪规模场出栏量环比下降12.3%,同比增幅收窄18.1个百分点。7月生猪平均宰前头均重降至每头127.7公斤,较5月每头减少2.7公斤。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执行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爱国表示,面对猪价下行,主要通过国家政策性调控、市场自发性调整来共同应对。大型养殖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产能调控政策,不搞逆市扩张,更加聚焦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如育种、营养、管理),并带头减少二次育肥行为。
目前,全国生猪产能惯性增长势头得到遏制。据监测,7月全国规模猪场母猪淘汰数量环比增长2.1%,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2万头,环比减少1万头、同比持平,为正常保有量的103.6%。
猪价有望止跌并季节性回升
受市场长期看好驱使,今年2月至7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9.3%,按6个月育肥周期计算,至明年1月生猪出栏量还将明显增多。
朱增勇认为,近期生猪出栏量预计将继续增加,但9月后集中开学以及中秋国庆双节来临将提振消费需求,叠加冻猪肉收储提振,猪价有望止跌并季节性回升,以稳中有涨为主,养殖有望继续保持盈利。
今年四季度商品猪供应仍将较充裕,但龙头企业带头降低出栏活重,有望缓解猪肉供给过剩的局面。从消费需求来看,四季度天气转凉,南方腌腊再次提振猪肉需求,将支撑猪价温和季节性回升。
同时,国家生猪产能调控效果已经显现,养殖场(户)出栏商品猪平均体重有所下降,二次育肥情绪降温,明年春节前生猪市场供应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行业内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只有主动去化过剩产能,市场行情才能迎来实质性好转。
朱增勇建议大型猪企带头响应相关政策,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优化猪群结构,提升生产效率,同时通过降低死亡率、优化饲料配比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对于中小养殖户,朱增勇建议聚焦降本增效,淘汰低产母猪,灵活调整出栏节奏,在顺时顺势出栏肥猪的同时,做好成本管控和猪病管理,合理安排生产。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生猪产能综合调控,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加密监测预警频次,进一步督促各地落实产能调减措施,对产能增加较多、压栏严重的头部企业开展“窗口指导”,确保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100万头左右的目标落实到位,同时控制生猪出栏体重,继续减少二次育肥。促进不同类型养殖场户协同发展,引导大型猪企有序规范发展,鼓励大企业通过订单养殖、托管代养等方式,带动合作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持续抓好非洲猪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落实免疫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精准化防控措施,组织开展秋季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强化检疫、调运、屠宰等关键环节监管,着力补齐中小养殖场户防疫短板,守牢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底线。作者:刘一明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