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紫米之乡”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暖阳洒在层层叠叠的哈尼梯田上,紫红色的稻穗随风摇曳,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待丰收的紫稻。苏莉/摄)
这里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墨江县创新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地。当地农户通过紫米产业科技特派团搭建的“专家驻点+技术指导+农户参与”的科技服务平台,掌握生态种植和有机培育技术,用绿色生产方式为紫米产业构筑起坚实的品质保障。
在普洱市朝着“绿色经济、民族团结”新愿景大步迈进之时,墨江县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联珠镇克曼村紫米种植基地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新亮点。片区由多个村级党组织打破单一种植模式,以紫米为媒,创新“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落实县委“稳面积、提品质、延链条、强品牌、富百姓,谋好产业规划、连好产销链条、抓好生态保护、做好民族融合”工作要求,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分散种植”到“集约经营”,墨江县紫米产区在产业整合中完成了一场提质增效的变革。
去年,墨江紫米产业“上新”,建成标准化种质提纯复壮选育基地,设置了种植示范、科技推广、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产品研发等5大功能板块。
不仅如此,墨江县还积极探索紫米产业如何促进集体和村民“双增收”“共富裕”?墨江县农科所所长李红兵介绍:“打造紫米产业链,村级集体以土地资源入股,通过规模经营获得‘租金’‘股金’,村民参与生产获得‘薪金’,企业通过加工销售获得‘增值收益’。这样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1+1+N+X’模式,按照产业收益实际情况确定分红方案,催生出‘保底收购+利润返还+劳务收入’的共富算法,固定比例用于帮扶困难户,在实现村级集体增收的同时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
在紫米产业带动下,一个个特色项目如璀璨明珠,镶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串联起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
走进联珠镇克曼村哈尼梯田保护示范区,千亩紫稻在阳光下构成梦幻般的紫色海洋。
(哈尼梯田保护示范区一角。谭福柔/摄)
如今,3.2万亩土地实现标准化种植,3家加工企业和5个专业合作社入驻,普洱市最大紫米生产基地已然成型,农耕文化研学基地也即将在丰收季前投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场景正逐步呈现。
(墨江县龙坝镇紫稻产区一角。龙坝镇供图)
此外,墨江县设立了紫米产品质量溯源中心,以数字赋能,通过“二维码追溯+地理标志认证”,实现“确品种、确产地、确品质”,构建起生产者、消费者等多方信任桥梁,有效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产业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墨江县通过与云南农业大学共建产学研基地,为紫米产业注入创新智慧;推进紫米精深加工园区建设,完善紫米食品加工产业链;采用选品中心商业新模式,建设紫米产品展销中心……这些规划锚定“中国紫谷”品牌目标,在墨江大地上书写着共同富裕的崭新篇章,让群众在产业发展的浪潮中,触摸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漫步在墨江哈尼梯田保护区,潺潺流水倒映着两岸绿意,白鹭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梯田栈道繁花点缀、游人信步。这里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实践热土,更是守护绿水青山、探索生态共富的生动样本。
作为哀牢山生态屏障的重要节点,墨江县以梯田保护工程为抓手,依托墨江县 专卖局(分公司)投资建设的机耕路、水库、沟渠、管网、水池、水窖等项目,立足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探索完善了现代化的灌溉系统、建立了完善的气象监测站、推广了新型的土壤改良技术……
于是,紫米产区水土保持工程新建生态护坡,配套观光设施,将生态保护与景观建设有机融合。克曼村生态监测站24小时“站岗放哨”,实时监测土壤水质变化,为农田管护装上“智慧大脑”。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更是“多点开花”,多个产区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惠及数千农户,彻底告别化学农业的旧貌。
生态兴则产业兴,产业旺则百姓富。从梯田保护到产业升级,从生态种植到智慧农业,每一处改变都在为共同富裕注入生态底色。如今,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美乡村新图景,正在北回归线上的紫色宝藏地徐徐展开。(向鹏、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 专卖局(分公司)供稿)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