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增产保丰收 ——豫、皖、冀三地水肥一体化提单产见闻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与施肥结合,助力粮食单产提升。2025年,全国建设150个节水增粮推进县,把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建设重点,促进大面积增产;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著了《水肥一体化提单产技术手册》,针对不同区域集成创新61项技术模式,指导各地技术应用提档升级。

 今年夏季,一场罕见的干旱席卷了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河南、安徽、河北等地积极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实现了增产增收、节水节肥的多重效益,也帮助农民有效应对干旱天气对农作物生长的严重威胁。

 旱情发生后,各地水肥一体化设施如何发挥作用?水肥资源如何得到高效利用?记者采访了河南、安徽、河北等地,记录各地抗旱增产的实践。

 河南获嘉县:“地有滴灌带,浇水真自由!”

 “用滴灌带浇地真方便!”在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徐营镇邢韩村,利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詹晨广对获嘉县土肥站站长王庆安说,“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我的小麦亩产达到了1500多斤。”

 今年获嘉县的干旱较重,及时浇水是抗旱的第一要务,但应急抗旱浇水根本浇不过来,用了水肥一体化的地块则是另一番景象。“地有滴灌带,浇水真自由!”这句顺口溜是王庆安每次给种植户授课的第一句话。“要想抗旱还高产,就要靠水肥一体化新技术。”王庆安介绍,2019年获嘉县开始探索铺设滴灌带,实施水肥一体化,“经过6年多的示范推广,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面积逐渐由2019年的200亩,增加到2024年的5.3万亩,今年滴灌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超过10万亩。”

 “浇地不用锨,施肥在地边;劳动能省工,单产能提升;生产轻简化,资源节约化!”这是获嘉县种植大户对滴灌水肥一体化的高度概括,也是粮食生产中的感受。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当地玉米小麦一年两季每亩可节水100立方米左右,节省人工灌溉成本70%,增产粮食150公斤以上。

 种地靠人不靠天。针对今年春季以来气温偏高、持续无雨的气象条件,获嘉县采取积极有效技术措施应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运用,为全县大旱之年夺取粮食丰收提供了强力支撑。“从灌溉条件看,近几年获嘉县全域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机井配套率高,平均50亩地就有一口井;从灌水方式看,喷灌、微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占比达75%以上,群众自发铺设的滴灌带面积就有2.2万亩,为示范区小麦和玉米单产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王庆安告诉记者。

 此外,该县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粮食作物旱作节水技术。在生产中为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大力推广以深耕翻为主的培育土壤水库措施,一改过去旋耕十几厘米土层,加深耕到25厘米以上,不但疏松了土壤,增加了土壤的蓄水能力,而且减少了病虫害和杂草,加快培育健康土壤。

 在获嘉县艳阳天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方子今年的小麦平均亩产突破1400斤。“导航播种可以多种4%的地,田里铺设了滴灌带不再需要田埂,又可以多种6%的地;再配合深耕翻地,也有利于培育健康土壤,根系扎得深,更抗旱!”站在艳阳天合作社的农田边,王庆安感叹:脚下这片曾因大水、大肥、过度耕种而“面黄肌瘦”的土地,如今在全县推行“水肥一体化+”系列技术的加持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安徽萧县:多地示范区最高亩产超过1500斤

 “今年虽然遭遇了多年未遇的严重干旱,对农场小麦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但在县农技中心指导和帮助下,在小麦播种时把这块地全部铺设了微喷带水肥一体化设备。”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永堌镇窦庄村,尚俊家庭农场负责人杜明杨告诉记者,今年的小麦每亩产量达到了1568.4斤。“这是我从没敢想过的,以前也从网上看到过水肥一体化技术,没想到效果这么好。在这一季的玉米和明后年的粮食作物种植中,水肥一体化设备也不用投资了,想想以后每季都能旱涝保收,我种田的兴趣更大了。”

 萧县土壤类型以沙壤土为主,保水保肥能力较差。近年来,春旱已逐渐成为制约该县小麦单产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为积极应对该问题,萧县精准发力,靶向施策,重点集成推广以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为核心的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号召全县种植户积极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并组织县、乡两级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指导。萧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建表示:“通过近三年的推广培训,目前种植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接受程度较高,有不少农户购置了微喷带、地插式微喷、半固定可移动的喷杆喷头等设备。”

 王建介绍,今年虽然遇到了特大干旱天气,但全县仍取得了小麦平均亩产1073.4斤的好成绩,斤,增幅达4.3%,“我们建设的水肥一体化提单产示范区,最高亩产达到了1521.2斤,创造了历史最高产量”。

 不仅是小麦,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推广面积也在逐年扩大,萧县全县已达到41.6万亩。“有了水肥一体化保驾护航,玉米不仅轻松扛过了前期的干旱影响,现在中后期追肥也很方便,解决了以前封行后难以进地追肥的问题,现在茎粗叶厚,长势健壮,没有常规增密种植后常见的倒伏、空杆和大小苗等问题。”王建表示,萧县将进一步加大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玉米、大豆、果树、蔬菜等作物上的推广力度,促进全县粮油单产提升、其他农产品提质增效。

 河北肃宁县:淋灌机器人“拯救”大旱田

 骄阳似火,热浪灼人。今年夏季河北省部分地区也经历了一场罕见的“烤”验,在沧州市肃宁县窝北镇百道口村的田间,一群特殊的“钢铁农人”——新能源水肥一体化淋灌机器人,正成为抗旱“奇兵”。

 “从开春就旱情汹汹,连续90多天没见透雨,往年遇到这情况麦苗早该蔫了,但今年的穗头很饱满!”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窝北镇百道口村种粮大户崔热闹回忆起今年的小麦生产,难掩欣喜。他的底气,来自田里几台顶着太阳能板、像大飞机一样缓缓移动的淋灌机器人。

 “用传统的灌溉方式,得雇6个人扛水管,一天浇10亩地,电费就得200块,加上雇人工资每天都要1000元左右。”崔热闹掏出手机,点开手机上的App,屏幕上实时刷新着每块地的灌溉数据,“现在这1个机器人能顶6个劳动力,太阳能供电也不花电费,一天能浇40~50亩,还省了一半化肥。”今年沧州遭遇了干旱,但他的麦田亩产比去年还多了70斤,“多亏了这些新能源淋灌机器人。”

 崔热闹种了22年地,最怵的就是浇地。“我们这里十年九旱,井水抽上来得靠柴油机加压,人工铺设的水管子歪歪扭扭,踩踏和水管把庄稼压得一片一片的。”崔热闹说,“水要么流到沟里,要么积在低洼处,一亩地漫灌下来得100多方水,化肥撒进去,一半跟着水跑了,苗还没喝够,根先烂了。”

 去年秋天,河北省相关企业的技术员带着新能源淋灌机器人来村里的玉米田做单产提升试验,崔热闹是第一个围观的。“装着太阳能板、智能传感器和可旋转的淋灌臂,技术员在平板上点了几下,它就自己沿着玉米田垄走,一棵苗都没有压倒,喷头还能根据高度调整角度和淋水量施肥量。当时我琢磨,这铁疙瘩能有老把式靠谱?”崔热闹在地里观察了两天,他发现机器人走过的地,土壤灌水深度一致,“根周围的土捏起来能成团,不像漫灌的地,低洼的地方水量大,高处的土还是干的。技术员也给我算过账,传统灌溉每亩地全季用水300立方米、化肥80斤,电费20元、人工费200元;而机器人可以用太阳能驱动,而且水肥配比精准,一亩地用120立方米水、50斤化肥就够,人工基本为零。”崔热闹告诉记者,“刚开始操作时他总怕机器‘迷路’,跟着跑了两天,发现机器人自带的北斗定位能精确到厘米,田埂边的石头、电线杆都能绕着走。”

 今年麦收时,崔热闹的600亩地亩产达到1180斤,比去年多了70斤。如今,田地里新能源淋灌机器人正在缓缓移动,默默“守卫”着田间的玉米,崔热闹也期待着秋粮的丰收。 作者:赵倩倩 许纪元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市场大户

孙冰梅

主营:鲜切花

安永阔

主营:代购代销大白菜、黄瓜、西红柿、菜花、菠菜、茄子、洋白菜、韭菜、莴笋、香菜、西葫、

曹伟生

主营:禽蛋类

包永

主营:代购代销豆角、大白菜、黄瓜、西红柿、菜花、菠菜、茄子、洋白菜、韭菜、莴笋、香菜、

徐建立

主营:名牌挂面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