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耕地质量信息化工作推进会在重庆市召开。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质量监测保护机构、有关技术支撑单位的管理和技术专家齐聚一堂,就耕地质量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时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等问题开展报告研讨,并进行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与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应用教学培训,推动信息化赋能耕地质量建设保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基础支撑。
会议指出,当前各地根据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需求,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结合土壤有机质提升、黑土地保护利用、酸化耕地治理等重点项目,开展耕地质量提升相关工作,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各地以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为基本框架,依托信息化技术平台,开发电脑端、手机移动端多样化应用系统,构建全链条信息化数字化支撑体系,推动耕地保护从“被动治理”向“主动防控”、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为耕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会议强调,今后在研究与落实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建设、保护与监督工作时,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数字化意识,主动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要构建统一信息化平台,充分将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黑土地保护、土壤酸化与盐碱化治理等工作平台有机整合起来。要夯实数据资源基础,安全存储好耕地质量长期监测评价历史数据和当前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等数据,积极拓展耕地质量“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和土壤健康等数据资源。要深化信息化手段应用,服务行业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发挥信息化服务效能,全面掌握耕地质量现状与演变趋势,通过大数据分析服务科学决策,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级和市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并在监测点开展土壤采样化验子系统使用现场教学。 作者:李清新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