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沃野绘“丰”景!贵阳贵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综述

“十四五”开局之年,黔中大地,粮丰农稳;广袤田野,硕果累累。 

  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三、贵州省第一的修文猕猴桃又迎来产销两旺的丰收年,挂果面积达12.5万亩,预计鲜果产量7万吨、综合产值25亿元。 

  花溪区3000余亩集中连片高标准种植的“花小莓”火了,不论是清甜的草莓鲜果还是精致美味的草莓雪花酥,都赢得了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   
  谷粮满仓,瓜果飘香;品牌引领,农旅融合。贵阳农业农村发展呈现一派蓬勃生机和活力。 

  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贵阳贵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开阳县,农业机械化助力秋收。 数据显示,贵阳市一产增加值从“十二五”末期的129.9亿元增加到“十三五”末期的178.31亿元,年均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二五”末期的11918元增加到“十三五”末期的18674元,年均增长9.4%。  
  调结构 产业体系有特色 

  “装车喽!”随着一声吆喝,清镇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的工人将一筐筐刚从大棚里采摘的辣椒抬上小货车。经过分拣、配送,第二天一大早,这些辣椒便将出现在贵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餐桌上。   

  今年1至11月,贵阳市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91万亩(次),实现蔬菜产量300万吨,已高于2020年全年生产水平。如今,蔬菜已成为贵阳保供“菜篮子”和助农增收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 

  从实现自给自足到“黔货出山”,蔬菜产业正是贵阳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代表。 

  “近年来,我们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持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不断构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生产体系。”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贵阳已逐渐形成蔬菜(食用菌)、水果、中药材、茶叶、生态畜牧五大优势主导产业。 

  目前,全市以猕猴桃、桃、李、枇杷、樱桃、葡萄、杨梅、草莓等为主导的精品水果果园面积已突破120万亩,产量46万吨,其中,修文猕猴桃种植面积稳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开阳富硒枇杷面积位居全省第一。茶园面积28万亩,投产茶园24.9万亩,干茶产量1.65万吨。中药材生产面积38万亩,产量超10万吨。全市家禽产能达3000万羽,生猪生产已基本恢复至同期水平。 

  贵阳积极走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路,目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7.25%;贵阳市蔬菜良种繁育中心每年可生产4300多万株种苗……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从种子到产品,贵阳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赋能农业发展,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促融合 “接二连三”有效益 
  今年10月,贵阳市农业农垦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贵州中科易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贵州首杨企业管理有限公司3家企业入选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支撑。近年来,贵阳贵安持续加大市场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合作社,加快发展特色家庭农场,各类农业市场经营主体呈现多层次、多成分、多领域发展态势。 

  截至2021年9月,贵阳贵安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4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355家,其中17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定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示范社;家庭农场总数达2766个,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6个;培育发展各类农业市场经营主体逾5000家(个)。 

  近年来,白云区依托区位、资源、气候优势,通过聚集贵州高山百益等众多食用菌企业,建设白云区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全链条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食用菌“接二连三”发展,成为贵阳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典范。 

目前,贵阳农产品加工骨干型企业达589家,预计2021年完成农产品加工总产值65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8%。“绿宝石”“7不够”“山花”“好一多”等农产品品牌驰名全国、蜚声海外。  
  贵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推进,“农旅”“农文旅”“农业+康养”等众多新业态不断兴起,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目前,贵阳有省级乡村旅游点12家、市级乡村旅游点34家,5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十里画廊”“青岩古镇沿线”“环红枫湖沿线”等示范点成为游客的“心头爱”。今年1月至7月,贵阳市共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64.28亿元。 

  强基础 乡村振兴有底气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等风险挑战,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意义重大。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作为贵州唯一没有万亩耕地大坝支撑的市(州),贵阳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撂荒地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不仅在开阳县、乌当区按照“三改”“四化”要求实施了两个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试点示范项目,还实施了100个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项目。通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贵阳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打得更牢、夯得更实。 

  贵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实施“强省会”行动为工作抓手,继续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菜、果、茶、药、奶等五大重点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壮美画卷正在黔中大地铺展开来。 

  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2亿元,同比增长8.8%,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81亿元,同比增长7.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18元,同比增长14%,绝对数和增加值均是全省第一。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抢抓‘强省会’行动机遇,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把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主攻方向,抓好产业振兴、经营主体、土地经营、资金整合、美丽乡村、基层组织,系统推进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全力推动贵阳贵安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奋力当好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排头兵。”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作者:樊成琼 宋子月 来源: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