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旺季期间果品交易特点分析

  中秋旺季历年来都是市场果品的热销期,而今年中秋旺季期间,果品销量不近如人意,对比今年与去年中秋节前三天的交易数据,成交量同比下滑了21.3%,其中进口水果同比降幅14.9%,国产水果同比降幅28.4%。决定果品销量同比下行的原因有四点:一是单位团购大幅减量;二是赶节上市影响品质;三是水果价格居高不下;四是“双节”拉开距离。
  单位团购一直是中秋旺季期间,支撑果品销量提升的重要方面,份额可至旺季总销量50%以上。受政策因素广泛影响,今年各类单位对于中秋果品的采购量大幅减少,同比降幅超过35%。影响的水果品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进口水果。如车厘子、澳桔、布朗李等;二是当季品种。如往年颇受青睐的冬枣、石榴、猕猴桃等。
  在单位团购量减少,普通市民成为消费主体的背景下,果品的品质和价格成为决定销量关键因素,不过今年的中秋行情中这两个因素都未能助力于销量。今年中秋节较去年同期提前了10天左右,为赶节促销,果农提早采摘,冬枣、石榴、蜜柚、苹果、香梨等当季品种,未至完全成熟就已上市销售,品质和口感无法达到最优,直接影响了市民的购买热情。
  果价居高不下,成为了阻碍销量提升的另一个方面。同质同规的冬枣品种,去年中秋期间均价为22元/公斤,今年为57元/公斤,涨幅为159%;黑色车厘子去年同期均价为90元/公斤,今年涨至140元/公斤,涨幅为55.6%,红心猕猴桃、石榴、芒果等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市场中已难觅60元/箱以下的水果品种。果价攀升的原因有三点:一是节日因素。全国各地市场因节日对于果品的刚性需求,抬高了产地出货价;二是成本因素。经济大环境影响,产地种植成本和中间环节流通成本大幅攀升,最终体现在果价上;三是缺量因素。中秋提前,可供上市销售的成熟果不多,求大于供助推了价格上扬。面对高昂的果价,不少消费者如不是必要的节日需求, 都会减少果品采购量,或等节后再来采购。
  值得关注的是山竹和蒙自石榴这两个品种的销售情况良好。山竹的成交均价非但没有因为旺季原因攀升,相比去年同期反而还出现了10%左右的小幅下滑,而销量同比增幅超过20%。价稳增量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营户转变经营思路,进货渠道由广东转至广西,减少了中间环节和成本支出,促进了销量的提升。而蒙自石榴同比15%的增量受益于今年冬枣品种的高价,均价60元/箱的蒙自石榴成为了市场上最具有性价比的大众品种。
  后期的果市预测:中秋节当日(9月8日)果价已出现下滑迹象,其中冬枣降幅最大,较前一日下跌了65%。随着节日热度的降温,果价中虚高的部分将被剔除,加上当季成熟果上市量的大增,果价将回归理性,处于稳中有降的趋势。国庆长假的到来,将会对果品的销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影响力不及中秋佳节。
  • 市场大户

张秀芳

主营:水产 禽类 各种中高档海鲜产品、鸡鸭鹅分割制品

褚金成

主营:杂粮

水果大户杨殿军

主营:新疆库尔勒香梨、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克拉玛依(大农业)红堤葡萄、伊犁特产蟠桃、山楂

赵建军

主营:兽药\饲料

杨道义

主营:螃蟹
  • 市场最新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