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农促会横跨水产、畜禽、花卉等多个农业领域。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历时将近一年酝酿之后,顺德区农业联合促进会(下称“农促会”)终于宣告正式成立。
上周四,顺德多个农业“大鳄”齐集陈村花卉世界,举行顺德农促会成立选举大会,广东省鳗鱼协会会长周添雄正式当选为第一届理事长。
这是农业领域一个新型的社会组织。与以往各种注重单品纵向整合的农业组织不同,顺德农促会横跨了水产、畜禽、花卉等多个农业领域,并覆盖从饲料、种养、加工、流通、技术服务等产业链环节。
从纵向整合走向横向联合,这种变革的背后实际是顺德试图在新时期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新尝试。顺德区人大的一份调研报告就指出,组建农促会,把顺德的农业精英集中起来,进行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代表政府推动农业发展,可能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在成立大会上,顺德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邓永强也表示,希望农促会充分发挥联系党委政府、会员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促进农业稳步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共同开创顺德农业发展新辉煌。
南方日报记者 张培发
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
作为桑基鱼塘的发源地,顺德向来是广东传统的“鱼米之乡”。“尽管总产值没有工业那么显赫,但顺德农业在全国县级区域还是有相对优势,甚至处于领先地位。”顺德区生生水产公司总经理、粤新生合作社社长王小林说。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顺德农业用地面积30万亩,农业总产值83亿元,平均亩产值2.8万元,位居全省前列。2012年顺德农业用地面积30万亩,农业总产值83亿元,平均亩产值2.8万元,位居全省前列。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并培育了“中国鳗鱼之乡”、“中国兰花之乡”等区域农业品牌。近年顺德还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植物展”、“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首届广东(佛山)安全食用农产品博览会”等多次大型农业活动。
与此同时,顺德不少种养大户打破地域束缚,走出顺德,到周边地区发展外延农业,把顺德农业资本、技术、管理等优势与外地丰富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外延农业已发展到35万亩,年产值近8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顺德农业”。
但反观顺德境内,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顺德辖区内的农业用地正呈现逐渐减少态势,同时大量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让农地日趋分散,失去了以往连片开发的优势,导致区内农业经营大部分以中小散户为主。顺德区人大的一个调研显示,目前顺德全区土地发包面积26.7万亩,承包户31400户,平均每户仅8.5亩。
“分散经营造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非常突出。”顺德区人大财经工委主任岑伟垣说,产业升级难,不少农户由于资金短缺、技术单一,发展优质高值品种难度较大。
如全区现有水产养殖面积17万亩,传统的“四大家鱼”养殖面积6.6万亩,占鱼塘总面积的38.8%,在租金、饲料等成本逐年攀升、鱼价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四大家鱼”养殖户普遍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顺德某个镇水产总面积达2.2万亩,其中“四大家鱼”的养殖面积1.7万亩,占水产总面积的七成多,由于效益低,生存困难,一部分农民只能一边打工一边养鱼,农业仅成为家庭副业。而久负盛名的年桔产业也由于每亩租金高达七八千元而无利可图,若转移到外地生产又缺乏销售市场,处于两难境地。
“在综合成本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大问题。”王小林说。
从分散走向联合
“从分散走向联合,从粗放走向集约,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趋势。”岑伟垣说,从今年4月开始,顺德区人大就对农业组织制度创新情况进行调研。
实际上,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顺德一大批农民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和生产要素聚集,逐渐发展成为种养殖大户和产品营销大户。不少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带动千家万户进入大市场。
如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生生水产公司,年供港销售额超5亿元,占香港水产市场三分之一,通过向农户提供种苗、饲料、收购等方式,带动农户养殖面积达6万多亩。又如甘竹、粤花等3家企业鲮鱼加工量占国内加工份额50%,带动省内鲮鱼养殖面积超50万亩,而以出口为导向的养鳗业,则通过与区内6家烤鳗厂的定点挂钩,将产品销向国内及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
“产销联动是顺德农业发展的一大特点。”顺德区人大有关负责人说,如依托年销售额超30亿元的陈村花市,600多家企业入驻陈村花卉世界设点,将生产基地外延,带动周边以及粤西北地区种植业规模超10万亩,仅花卉世界著名的七巧、巨阳公司就在湛江、珠海等地建立了近万亩的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顺德区已成立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7家涉农专业协会,农业商协会组织化也处于较高水平。如部设在顺德、以顺德鳗农为主体的广东省鳗鱼协会,面对主要出口国日本近乎苛刻的“绿色壁垒”,会员通过确立利益共同体观念,实行行业自律,保证鳗鱼质量,出口鳗鱼全部通过日本的命令检查、批批合格,并通过实施打造品牌、多元化市场战略,改变了单一依赖日本市场的经营格局,稳住了鳗鱼价格。
但顺德区人大的调研同时指出,真正能发挥较强的行业引领、服务农户作用的商协会依然不多。面对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并存,专业大户和中小微农户参差不齐的局面,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组织制度创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生产领域的营运和管理,建议组建农促会,把顺德的农业精英集中起来,进行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探索农业有效管理新模式
实际上,这也是顺德政府在“大部制”改革后探索完善对农业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顺德区人大在调研中指出,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较低,加上没税收,考核指标较少,因而普遍存在“重工轻农”的思想。
在2009年大部制改革中,顺德撤销了农业局,把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农业食品安全及市场监管等相关职能分属不同部门,区镇两级涉农管理人员不足,多数镇街负责农业工作的人员仅1至2人,原有的农业技术服务站被撤销,导致对农业的领导和管理明显弱化。顺德人大调研报告更一度使用“农业管理出现近乎真空的状态”来概括这种情况。
同时,农业成为政府投资的“冷门”,在区财政的盘子里,农业所占的份额极少,去年仅1251万,约占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0.08%,约占经科局产业扶持资金的3%,使农业产业的提升缺乏有力的支持和动力。
另外,近年来,食品安全保障和农产品价格成为两大民生热点。通过扩大社会参与、加强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督相配合,同时借助新产品的推介和品牌创建,确保农产品在原料、生产、储运、上市等各环节的品质监控,从而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美誉度,已成为发展的新要求。
“因此,农促会可成为协作政府管理、指导和服务农业发展的行业组织,通过政府授权,承担政府部门赋予的除行政许可及法律规定的监管职能之外的相关职能。”岑伟垣说,同时在政策宣传、产业提升、行业自律、资金扶持、技术服务、信息支撑、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作用,而政府每年划出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给农业促进联合会,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的产业发展。
顺德希望,借助农促会的平台,让政府、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良性互动,有效激活各种惠农元素,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农业发展生态。(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