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都市农业”风生水起

 2011年合肥市包河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878元,同比增长17.9%。 2012年,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1409元,增长15.5%。农民收入逐年大幅攀升。 近年来,包河区工业、农业两手抓,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农业向城郊农业、现代农业跨越转型的科学发展之路,“都市农业”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结构调整带来蝶变 

 
 “因为种植葡萄,大圩家家都有了存款,每家存个10万、20万没问题。 ”大圩镇圩西村4队的村民姜守良乐滋滋地告诉记者,自从大圩农民改种葡萄后,每家的收入都大幅增长。 

 50多岁的姜守良很早以前在城里打工,看见邻里乡亲靠种葡萄发了家,经过培训也走上了葡萄种植之路。 

 姜守良告诉记者,他家里有近3亩地,以前种植水稻时,每年产出不过3000多元,现在种植葡萄一亩至少要挣2万元。特别是大圩镇党委、政府帮助果农“抱团”销售,连续十年举办葡萄旅游文化节,改善人居环境,吸引大量游客,“现在我们坐在家里就能挣到钱,再不用离土离乡外出务工。 ” 

 大圩都市农业旅游如今日益红火。大圩镇镇长钱炳告诉记者:当年也曾考虑,一是发展工业,与其它地方一样走工业立镇之路;一是发展都市农业,走乡村旅游之路。但几经斟酌、论证,大圩坚定地选择了发展都市农业这条道路。 “城市化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农业失衡会带来整个经济发展的失衡和城市的‘短腿’,环境会成为未来最具吸引力的资源。 ” 大圩以打造“湖区文化”和“生态绿色大圩”为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创品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并利用大圩靠近市区的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业,大圩生态板块建设全面推进。目前,该镇已形成了万亩蔬菜、万亩葡萄瓜果、万亩水生植物、万亩苗木花卉、万亩生态林五大产业基地,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葡萄栽培与休闲采摘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被誉为“合肥后花园、城市大氧吧、市民大客厅”。 

 引导扶持助推转型 

 作为老郊区,管农业工作的包河区副区长汪功胜告诉记者:“政府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主动作为,而不是作为‘旁观者’,要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引导、培育、扶持、提升,用‘指挥棒’推进农业向城郊农业、现代农业跨越。 ” 

 2011年,包河区大圩镇村民陆再虎种了10亩葡萄,一年光种葡萄纯收入10多万元。这是近十年来包河区农民收入上涨的一个“样本”。 

 “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大圩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陆再虎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2002年,包河区区农委考虑葡萄套袋可以改善葡萄外观,减少农药残留,决定在大圩镇推广套袋技术。 “花那么多时间给葡萄‘穿衣服’,在当时我们这些果农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 

 陆再虎笑着向记者谈起当年的不理解。包河区区农委买来一万个袋子,免费给果农使用,果农拒绝使用。无奈之下,区农委承诺,如果因套袋影响产量,他们负责赔偿。结果,套袋葡萄不但漂亮而且每斤贵1元至2元,当年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第二年果农纷纷自发使用葡萄套袋,套袋化生产在大圩普遍推开。 

 单个农户不愿试种新品种,一度大圩葡萄品种单一。包河区认识到,只有不断推出新品种,才能提升大圩葡萄的品牌效应,为此,区、镇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金葡萄科技示范园,通过科技示范园的带动作用促进葡萄新品种的推广。如今,大圩葡萄品种扩大到22种。早、中、晚三期成熟的葡萄也将采摘期延长至两个半月之久,拉长了旅游活动周期。 “大圩只是包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给乡村带来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汪功胜介绍,2011年,包河区共调整传统油麦面积13655亩,新增露地蔬菜3750亩、水生蔬菜1615亩、设施蔬菜2750亩、经果林1500亩、紫云英540亩。截至2012年底,该区除大圩镇保留200亩油菜种植作为旅游观光外,全部退出传统农业种植,全区形成了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经果林、生态林这一新的农业种植格局。 

 现代农业拓宽致富路 

 “当农作物出现病变时,你只要轻轻一点鼠标,就能第一时间得到全国各地农业专家的帮助。”在天禾种业全国种苗营运网络专家服务指挥中心,公司高级农艺师张彬向记者演示最新开发的科技创新指挥系统,让记者近距离感受了包河区现代农业特有的魅力。 

 “我们从来没有把农业当作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是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列为包河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强力推进。 ”包河区委书记胡启生告诉记者,综合合肥省会城市的定位和包河区的区位因素,2010年8月,该区专门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制定政策,率先在全市县(区)设立“促进都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重点扶持都市农业发展。该区还单设500万元奖补资金,专项用于鼓励烟墩牛角大圩发展高新农业、示范园区、品牌农产品,着力提升园区产业档次和总体形象。 

 农业发展思路的创新,为包河开辟了一条宽阔的致富之路。包河区先后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精心打造了省级滨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圩金葡萄园、牛头葡萄基地、滨湖蓝莓基地等20多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以花、果、树为媒介,包河区的都市农业旅游日渐成为合肥市的旅游品牌和拳头优势,带动了全区农民的增收。 

 如今,东大圩、牛角大圩已经打造成为全省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示范窗口,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共有注册商标28个、各类名牌商标名牌产品16个,有无公害农产品22个和绿色食品44个。 “跳出农业抓农业,走出农村抓农村。我们必须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城郊农业、现代农业跨越转型。 ”胡启生说,未来包河区将充分利用“城、湖、圩、农”等现有综合资源,积极探索具有合肥特点的大园区建设带动区域城乡资源优化整合、推动城郊“三农”发展新路径,全面打造城乡共生、农工共融、优美田园与现代化大城市交相辉映的现代农耕文明实体建设新格局。(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记者 张鸣 通讯员 黄晓玲)
  • 市场大户

任奇

主营:鲜切花、婚庆用花、婚庆公司

褚金成

主营:杂粮

李玉元

主营:代购代销荷兰豆、韭菜、豆角、大白菜、黄瓜、西红柿、菜花、菠菜、茄子、洋白菜、莴笋

孔祥伟

主营:批发南方菜

水果大户邱新华

主营:库尔勒香梨、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克拉玛依(大农业)红堤葡萄、伊犁河谷特产蟠桃、山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