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

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25亿元,同比增长5.6%,增幅排名从去年广西第13位上升到今年的第5位; 

实现农业增加值65.81亿元,同比增长5.2%; 

农民人均纯收入4526元,同比增长18.1%,增幅从去年同期排名广西第9位上升到今年的第6位…… 

数字虽然枯燥,但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这组数据充分表明,桂林农业发展正大步向前。 

2009年,桂林市委三届六次全会提出了“农业稳市”发展战略,提出把桂林建设成为“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市、乡村旅游农业示范市、吨粮万元田示范市和循环农业示范市”的新目标。近年来,在这一战略和目标的引领下,桂林农业走上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之路,逐步实现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的新跨越。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走产业化之路 

谈起桂林特色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农民群众说它是富民之路,企业负责人说它是兴企之宝,政府官员说它是破解“三农”工作的“金钥匙”。 

近年来,桂林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据悉,过去几年,桂林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在广西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桂林市以深入实施“四大流域”(漓江、湘江、桂江、资江)和西部山区现代农业为抓手,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以临桂、灵川、雁山为主的城郊蔬菜主产区,以龙胜、资源、永福、灵川为主的反季节蔬菜主产区,以兴安、资源、全州、灵川为主的葡萄、提子主产区,以恭城、平乐、阳朔为主的月柿和沙田柚主产区等,规模效益日益显现。 

据统计,近年来桂林市建成了150万亩优质粮、100万亩柑橘、60万亩夏秋反季节蔬菜、30万亩月柿、15万亩沙田柚、20万亩葡萄和3000万平方米食用菌生产基地,粮食、水果、蔬菜、食用菌、毛竹、生猪、家禽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0%以上……一个个有说服力的数字,充分说明了桂林市特色效益农业已初见成效。 

立足优势产业、特色产品,桂林市还树立起“品牌就是效益”的意识,想方设法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申报农产品注册商标、条形码、绿色食品标志权,不断创造新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名牌产品。 

阳朔金橘、荔浦芋头、恭城月柿、永福罗汉果、兴安葡萄、灌阳雪梨、平乐柚子……行走桂林,一个个响当当的农产品品牌数不胜数。这些无形的名片极大地提升了桂林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及核心竞争力。 

家家点火、户户冒烟,是对传统农业作坊式生产的形象描述。而如今,矗立在桂北大地山间沃野的一座座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厂,让人充分领略到桂林现代农业的风采。 

近年来,桂林市积极培育、引进、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工业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了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重点发展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目前,全市已建成辐射带动作用较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经营组织2374家,其中市级、自治区级和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15家、24家和2家。产业化经营组织从业人员达到11.62万人,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达到11.45亿元。 

创新耕作模式促钱粮双增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善于创造“特色”的桂林人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近年来,桂林市创新耕作制度和耕作模式,结合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创建工作,在巩固“猪—沼—果”、“猪—沼—菜”等高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在双季稻地区大力推广“稻—稻—菜”、“稻—菜—薯”、“稻—稻—菇”、“稻—灯—鱼—菇”等耕作模式,实现了田地亩产吨粮、产值万元的目标。预计今年全市吨粮万元田面积可达35万亩。 

向时间和空间要产量、要效益,帮助农民实现钱粮双增。市委、市政府把“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开展大宣传大培训,把技术传授到千家万户,以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此外,通过打造“万元增收工程”,把桂阳公路百里金橘、湘江资江流域百里葡萄长廊、荔浦荔柳路百里果蔬、全州“三水一湾”循环农业和阳朔、恭城休闲观光农业以及城郊“菜篮子”万元增收示范带作为建设重点,通过项目整合、资金扶持等综合措施,做大主导产业规模,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质量和效益水平。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建立农业生产示范片140个,其中万亩片13个、千亩片43个、百亩片84个,示范片面积达到18.82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到186万亩。 

拓展休闲农业使农业与旅游共赢 

又到一年柿子红。有着“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十大魅力乡村”称号的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好不热闹,三五成群的市民驾车鱼贯而来,看新村建设,摘新鲜柿子,听本地山歌,品恭城油茶。村干部说,村里搞农家旅游至今,已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全村有百余农民直接加入了“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行列,搞旅游让村民腰包更鼓了。 

如今,在恭城红岩村、阳朔百里新村、兴安黄毛坝和桐木冲……越来越多从事休闲农业旅游经营的农民已率先富了起来,建起了别墅式的楼房,开起了轿车,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广西农业大市,桂林市近年来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帮助农民实现增收的一个亮点来抓,各县区不断摸索特色农业与“农家乐”乡村旅游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旅游相结合、地方传统文化与休闲农业旅游相结合的新路子。目前,桂林市休闲农业旅游初步构建起“一核三区”的发展框架,形成了以“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魅力桂林——— 乡村农业四季游”26条农业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使桂林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走在了广西甚至全国的前列。 

据统计,如今全市已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5个,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53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年接待663万人次,实现收入7.56亿元,从业户数达到3.74万户。桂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共赢,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和新亮点。(记者陈娟、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