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自先秦建县,是中国最古老的县份之一,农业历史悠久,宋元时即有“穰穰黍麦香、瓜果饶夏食、枣梨绚秋红”,“天下果实稻梁,靡不必出”的生动记述。在近代北京,依然是首都举足轻重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抓基础,强化都市服务功能
农业乃天下之本,国家之基。五十七年前,毛主席曾为大兴的《红星集体农庄远景规划》写下这样的案语:“人类的发展有了几十万年,在中国这个地方,直到现在方才取得了按照计划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文化的条件。自从取得了这个条件,我国的面目就将一年一年地起变化。每一个五年将有一较大的变化,积几个五年将有一个更大的变化。”
沧海桑田,时光荏苒。转眼间,“十二五”已步入攻坚期。在首都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战略时期,大兴按照“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集聚优质要素、提高服务能力”的国际化发展思路,着力提升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深入推进一二三产相互融合,农业的基础保障作用持续发挥。
大兴区现有耕地面积63.68万亩,蔬菜、西甜瓜、果品、甘薯、花卉五大种植业主导产业和生猪、奶牛、肉羊、禽类四大养殖业主导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蔬菜产业。2011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达25.5万亩,居于京郊首位。建成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5个,认证无公害蔬菜基地45个,有机蔬菜产品基地8个。有涉及瓜菜的经济合作组织(或协会)50多个,入社(或协会)农民5000多人,年销售瓜菜1.6亿公斤,年销售额1.7亿元。有蔬菜加工配送企业18家,年收购蔬菜产品1.55亿公斤,销售额达3.05亿元,配送或直销单位1000多家。
西瓜产业。大兴区是北京市西瓜主产区和国家级西瓜标准化示范区,是全国著名的瓜乡。据明沈榜著《宛署杂记》、《明史》51卷记载,明永乐年间大兴西瓜就已经成为皇家的贡瓜了,这段历史一直延续到清朝。大兴区每年种植西瓜10万亩左右,总产约2.4亿公斤,面积和产量均居京郊各区县之首,其中以庞各庄西瓜最为著名,以庞各庄镇为中心的周边6个乡镇所辖的200多个村庄均以种植西瓜为业。1995年,“庞各庄西瓜”成为国内第一个西瓜商标。至今大兴区已拥有“乐平”、“老宋”、“巴特农”、“九元”、“航兴”、“永定河”等一批西瓜产品商标。
果品产业。大兴区是北京市重要的果品生产基地,现有果树16万亩,年产果品1.5亿公斤,产值4亿元。有梨、葡萄、桃、果桑、杏、李、樱桃等10多个树种500余个品种,1993年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首都梨的生产基地县,2003年被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市),2005年大兴区梨、葡萄列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以梨、葡萄为主导产业、果桑为特色产业的优势正向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产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大兴区已建设果品标准化示范基地8万亩,有机化栽培基地2万亩,推广高接换优、节水灌溉、有机栽培等10项技术。大兴区生产的精品梨在全国及北京市各种展览会及评比中多次获奖,并被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指定为运动员专用健康食品。2011年精品梨出口80吨,成为首都果品出口第一单。
甘薯产业。大兴区甘薯栽培历史悠久,有史书记载的种植历史有300余年。全区甘薯种植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沿岸的乡镇,富含硼、锰、镁等微量元素的沙质土,使得大兴区生产的甘薯薯瓤干物质丰富,纤维含量少,产量高,口感甘甜,品质优良。全区甘薯种植面积达2.2万亩,建设国家级甘薯标准化示范区1个。鲜食型、烤食型、加工型、淀粉型、保健型和食叶型的品种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
花卉产业。大兴花卉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花卉产量、单位产值稳步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城市绿化美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区花卉种植面积达3323亩,年创产值9683万元,花卉品种1000余个;形成火鹤、切花菊、兰花、月季等拳头产品,其中火鹤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种植水平上均居北京市前列。切花菊的出口为大兴区的花卉产品走出国门、实现出口创汇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畜牧产业。大兴区的畜牧业经历了“农户个体小规模养殖—规模养殖—高效养殖”的发展阶段。近年来,大兴区本着“优质高效、特色突出”的原则,着力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充分发挥养殖企业在商业化育种、品种转化与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支持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北京市“种业之都”建设。目前大兴区有养殖企业236家,其中种业企业27家。优质、高产、高效、精品畜牧业目前在大兴区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转方式,促进产业优势集聚
“春赏花,夏吃瓜,八月葡萄挂满架,冬季大枣人人夸”勾勒出大兴区一道贯穿四季的田园美景。在24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兴以其丰富的农业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效的农业产出,一直以农业大县的地位称著京华。新中国成立后,大兴人治水治沙、植树造林、凿井修渠、垦荒造地,将十万亩沙荒改造成良田、果园。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新北京的快速崛起,大兴区超越传统的发展思维,跳出“原字号”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模式,按照“调整基础产业、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新功能,以“绿海田园、都市庭院”的姿态融入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新格局。
主导产业持续壮大。2011年,大兴区粮食总产达到23.5万吨,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蔬菜产量85.8万吨;西瓜产量21.2万吨;鲜果产量11.9万吨;牛奶产量15.0万吨;生猪出栏55.8万头。农产品的多种经营丰富了首都市场,蛋、奶、菜、瓜均位居北京郊区前三甲。黄金梨、菊花、有机蔬菜成功出口到欧美和东亚一些国家与地区,其中2011年黄金梨的出口成为北京市果品批量出口第一单。大兴成为北京名副其实的“南菜园”。
生态环境明显改观。1994年,大兴成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县。长期以来,大兴区按照低碳、绿色、环保的要求,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全面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季节性裸露农田治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开发工程,实施了南海子公园、滨河森林公园、平原地区造林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创建了一批环境优美镇、生态文明村、北京市最美乡村,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林木绿化率达到30%以上,区域形象显著提升。
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多年来,大兴区依托良好的农业基础,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采摘、观光与乡土文化相结合的,具有大兴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兴区打造了庞安路等6条休闲农业产业带、108个农业观光园、13个市级民俗旅游村、603家市级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户,发展了4个“北京最美丽乡村”、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5家乡村旅游新业态。据统计,2011年大兴区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265万人次,实现收入1.96亿元,从业人员达9957人。
节庆农业异彩纷呈。1988年6月,大兴区举办首届西瓜节,在全国开创了以农产品为名义的农业文化节庆活动先河。近些年来,大兴将西瓜文化拓展到梨、果桑、葡萄等多个领域,打造了大兴西瓜节、庞各庄梨花节、安定桑椹文化节、采育葡萄节、春华秋实等一系列独具区域特色的四季农业节庆活动,有效提升了农业品牌效应,增加了农民收入,尤其是西瓜节已成为大兴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西瓜节按照“以文化立形象,以情节聚人气,以展示育商机”的节庆理念,开展文艺表演、经贸洽谈、观光旅游、商品展销、西甜瓜擂台赛等活动,展现新区人民践行“北京精神”,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重质量,强化农产品安全监管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一直以来,大兴区以打造“大兴农业”安全品牌,巩固和提升大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宗旨,强化体系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前大兴区已形成了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的区级监管部门、镇政府管理部门、镇级监管服务机构组成的三级监管体系,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监管的全覆盖。
年来,大兴区围绕“菜篮子”产品,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产品认证和标准化生产。标准化基地建设和“三品”基地建设已连续三年被列为区政府实事工程。目前全区已建成无公害基地129个、绿色食品基地4个、有机产品基地23个,认证无公害产品188个、绿色食品6个、有机产品87个;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73个,建成西瓜、梨、葡萄、甘薯、蔬菜和奶牛6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
检测体系逐步强化。近年来,大兴区致力于各层次检测能力的提升,逐步扩大监测范围,提高检测数量。目前,大兴区已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一是区农产品检测中心、区动物疫控中心对蔬菜生产基地、养殖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质量抽检体系;二是农产品批发市场自建检测室对进场交易农产品的质量检测体系;三是生产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配备的农残速测仪对上市前产品的自检体系。
安全监管多措并举。大兴区始终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督检查的高压态势,并针对重点环节、重点产品、重点阶段开展专项整治。从2007年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百日活动到2011年的“打非添”专项整治行动,大兴区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和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日益加强。
拓思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多年来,大兴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科教兴区战略,紧紧依托首都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科技正在引领大兴农业在更高的起点上跨入新的发展时期。
院区合作成绩瞩目。2003年以来,大兴区与众多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起“以科研机构为依托,以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载体,以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及其他农业经济实体为平台的院区合作共同体”,构建起“院区科技合作+市、区、镇农技推广机构+村级科技示范户+农户”的“金字塔型”科技服务体系。这种“量体裁衣、研产对接”的长期、深度科技合作,实现了科研单位与生产一线之间的有效链接,使科技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大兴农业正加快步伐融入“科技北京”建设之中。
科技助农成效显著。“科技助农”工程是大兴区探索新型农民培养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推出的一项新举措。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好,传什么”和“培训跟着产业走,内容紧贴需求走”的思路,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培养了1600个村级科技示范户。通过建设典型村级科技示范户样板田、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建立农民专业技术服务队、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工程等多途径、多手段、多方法,大大提升了科技示范户增收能力、示范能力和带动能力,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示范推广了500余个新品种、130余项新技术。“科技助农”工程在促进大兴区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增效与农民持续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谋发展,开辟农业美好明天
当前,首都经济社会已进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的新阶段。在北京以国际视野描绘世界城市新蓝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大兴区承担着振兴首都二产、建设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的重任。在这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大兴农业正在用全新的思维和开放的视角,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带动、循环集约、产业融合”的发展方针,着力提升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深入推进一二三产相互融合,努力打造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
大力推进三种农业。围绕环境农业、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目标,不断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显著提升;做大做强籽种产业、花卉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观光休闲农业、会展农业、创意农业等高端高效农业产业;通过园区引领、企业带动、科技提升、功能拓展、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效和增收;依据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经久的历史传承,着力创造唯一性特色产品,重点提升西瓜、梨、桑椹、葡萄等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规模化、组织化经营能力,彰显产业特色。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一退、一稳、一增、一促”。畜禽养殖业逐步退出,在区内重点发展畜禽种业和畜禽产品加工业;稳定“菜篮子”,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自给率和控制率;增加生态经济林,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提升园林绿化生态、产业、文化、安全、服务五大功能,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筹兼顾。促进观光休闲农业发展,重点提升观光休闲农业服务及承载能力,发展绿色生态休闲农业。
重点发展五大产业。持续提升菜、瓜、果、薯、花五大主导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精品化生产水平,提升大兴农业品牌形象,提高中高端市场占有率,促进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休闲功能的融合,逐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中,大兴农业正在创意中拓展自己的成长空间,在对未来的憧憬中建设更加壮美的明天。(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