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资源丰富,区域特色显著,拥有多种既有地方特色,又享有较高市场声誉的农产品,并初步形成了粮经、茶叶、山珍果蔬、水产、畜禽、林特产、中药材等七大特色农产品产业,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但特色农业投入多、价值高、风险大,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特色农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情况,安徽保监局重点协调、具体指导,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取得初步成效:2011年,特色农险承保种植业面积133.59万亩,养殖业38.25万头(羽/张),6亿元的风险保障,实际赔付支出436万元,在应对连旱、低温冻害、洪涝和风灾等重大自然灾害中,发挥了损失补偿和恢复生产功能,有效保障了全省特色农业和高效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动特色农险产品创新
一方面,因地制宜开发传统特色险种。通过联合调研、分类指导等方式,鼓励保险机构以农业产业政策为导向,选择体现地方特色、具有产业规模、农户投保意愿强烈,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具有较大意义的农产品为保险对象,着力提高特色农险覆盖面。截至目前,安徽共开办大棚蔬菜、茭白、果树、枇杷、瓜蒌、茶叶、蚕桑、滁菊、生猪等19类特色农险,并实现16个地市全覆盖。另一方面,不断扩大新型特色险种试点范围。支持国元农险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农科院、安徽省气象局等机构合作,开发根据气象数据理赔的天气指数保险,有效解决传统农险理赔成本高、难度大的问题。继长丰县水稻种植天气指数保险试点成功后,又积极推动宿州市埇桥区小麦降雨低温指数、南陵县超级稻高温热害指数保险试点,2011年,天气指数保险累计承保4.15万亩,提供风险保障713.09万元。
建立特色农险协作机制
一方面,加强政保合作。针对特色农险政策依赖性高的特点,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特色农险发展,目前,特色农险已由单一的保险公司独立经营模式逐步发展为保险公司独立经营、为政府代办、与政府联办模式并存。如安庆岳西县茶叶、蚕桑保险采取保险公司为政府代办模式,经办机构提取15%的保费作为基本运营费用,赔付支出以结余保费为限;再如茭白种植保险,采取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模式,经办保险机构和地方政府结合农户保险需求协商确定保险保障范围和水平,并由地方政府引导推动,地方财政给予80%的保费补贴。另一方面,加强不同金融业态合作。鼓励保险公司加强与银行、担保等不同金融业态的合作,将特色农险与农业信贷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结合,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有效投放,缓解特色农业生产资金不足、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如长丰县草莓种植小额信贷组合保险,通过“信贷+保险”机制联动,转移农民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造成不能如期还贷的违约风险,截至目前,共帮助433户农户获得2000多万元的无担保无抵押贷款,促使当地扩大草莓种植面积5000亩,促进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社会效益较为显著。
营造特色农险发展环境
一方面,协调政府出台有利政策。会同安徽省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制定《关于鼓励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并由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对上述指导意见进行转发,推动各市、县政府运用保费补贴或奖励等政策手段,引导、鼓励特色农险发展;提议并协调安徽省财政厅制定《安徽省特色农产品保险财政补助实施办法》,明确省级财政对特色农险的补贴条件和标准;与省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森林保险资源和风险特点调查并制定实施方案,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贴政策,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的预算安排,力求将森林保险纳入政策性农险范畴。另一方面,加大特色农险宣传引导力度。通过调研座谈、回函建议、媒体报道等多种方式,向政府宣传特色农险的功能作用;推动公司开展下乡推介、上门承保理赔等多种服务,提高农户的保险意识。经过努力,多类特色农险被纳入当地重点工程规划中,如大棚蔬菜种植保险被纳入安庆市政府的“菜篮子工程”,茭白种植保险被纳入岳西县政府的“星火计划”,各地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的投保意识均明显提升。(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