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市场总体交易状况较为平稳,各品种农产品的成交量和成交额均未出现幅度较大的波动。延续了上月在大宗水果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苹果继续走“降价减量”路线的影响,本月总成交量同比仅增长了1.6%,不过水果种类中进口水果销量大增,较高的售价带动了总成交额的增长,幅度为7.6%。
一、蔬菜方面
蔬菜方面在本月出现了成交量与成交额幅度双下降,成交量同比下降了4.0%,成交额同比下降了12.3%。其中本地蔬菜下降幅度更为明显,成交量和成交额的幅度分别为19.3%和27.1%,原因是去年受天气因素影响,整年各品种蔬菜的上市时间均向后推延,按正常节气推算应在本月售罄下市的蔬菜品种,在去年同期尚处于销售旺季,以至去年与今年相同月份的同比数据相比差异幅度较大。
成交量居前十的蔬菜品种分别为苦瓜、豇豆、冬瓜、西葫芦、茄子、黄瓜、小葱、豆角、丝瓜和小白菜,其中成交量同比增长的有豇豆、冬瓜、西葫芦、黄瓜、小葱、豆角这几个品种,幅度分别为32.7%、15.7%、66.1%、3.2%、5.2%和29.0%。成交量下降的品种有苦瓜、茄子、丝瓜和小白菜,幅度分别为38.5%、15.4%、36.5%和54.6%,虽然成交量同比增长的蔬菜品种占大多数,但大部分幅度均不及成交量同比减少的品种,以至本月本地蔬菜总体成交趋势向下。
成交均价在成交量排名居前十的蔬菜品种中出现了“先抑后扬”的情况,排名前七的蔬菜品种平均成交价格均低去年同期,降幅排名前三的品种分别为小葱、苦瓜和茄子,幅度为40.7%、25.0%和20.0%;豆角、丝瓜和小白菜平均价高于去年同期,幅度分别为82.8%、13.3%和55.6%。豆角平均价大幅高于去年同期,主要原因是去年8月处于销售旺季的蔬菜品种较多,豆角的售价相应的较为平稳,而今年各蔬菜品种销售的疲软给了豆角价格向上冲的动力,再加上外地豆角总量不足,无法及时补充市场,以至本地豆角价格上涨明显。
外地蔬菜8月份的成交情况中,鲜菜类占70%左右,干货类占30%左右。鲜菜类蔬菜的调入量与调入品种基本随着本地蔬菜的上市量和上市品种的价格增减有所调整,番茄和冬瓜占据了60%左右的销售份额。总体销售方式依然为“错峰销售”,避免与本地蔬菜进行价格战而减少销量。干货类中占总量80%的品种分别为土豆、大蒜、洋葱和生姜,日均销售量分别40吨、28吨、30吨和15吨左右。
价格方面鲜菜类随着本地蔬菜价格的波动而上下调整,变化较快。干货类中土豆、洋葱和生姜与去年同期相比均价变化不大。唯一价格变化明显的品种为大蒜,受出芽必须进冷库保鲜因素的影响,市场中大蒜的价格水涨船高,一月中价格攀升明显,月初均价2.4元/公斤月末涨至3.4元/公斤,涨幅为41.7%,据经营户反映,大蒜价格因供求关系影响还将进一步上涨。
预计进入9月份,因为节前效应,蔬菜价格会随着中秋、国庆两节的到来有所攀升,但幅度不会过大,且时间不会太长。
二、水果方面
8月份成交量同比增长3.2%,成交额同比增长11.8%,呈以下几个特点:
(一)苹果成交量萎缩
作为冷藏苹果中销售主角的山东产红富士苹果,因去年收获季节人为囤积惜售,导致今年市场供应极不平衡,原本应开库大量投放季节不见市场上苹果数量增加,到了存放冷藏的最后时限不得不开库时经销商们却因为售价下滑严重,为求减少损失不愿进行长途贩运。今年8月份虽有嘎啦、黄香蕉等多品种苹果进行补充,却无法填补山东红富士苹果带来的空缺,苹果成交量同比下降了46%。
(二)冬枣售价大幅攀升
每年8月是冬枣开始逐步大量上市的月份,上市初期的冬枣产地为云南,接下来是陕西,河南,山东依次延续。本月冬枣供应量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多,成交量却不及去年同期,原因是今年冬枣价格较高,往年上市初期均价80元一箱(五市斤装)的冬枣今年卖到了125元/箱(五市斤装),增幅超过了50%,高昂的售价令消费者望而却步,退而选择其它水果,同时也令市场经营户不敢过多的囤货,怕因存放问题导致损失。究其今年冬枣为何价格攀升如此之快的原因有三:一是冬枣产地天气状况不容乐观,时涝时旱不利于冬枣树的生长,减少了冬枣的产量;二是人工、管理、运输等附加费用的增加,直接体现在了最终价格上;三是消费者消费能力和消费眼光的增加也助长了冬枣等口感好水果的价格。
(三)进口水果销售兴旺
中秋佳节的临近,将水果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成为了大多数消费者的首选。国产水果价格的接连攀升,与之相对比的是进口水果的售价总体涨幅并不大,直接缩短了两者之间的价格差距,更多的消费者乐于转向购买馈赠体面,口感较好,利于保存的进口水果。消费的需求带动了本月进口水果销售大增,成交量同比增长了92%。
预计进入9月,中秋旺季会带来一次水果销售上的小高峰,中秋过后将会经历平稳的调整为国庆销售旺季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