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粮丰大跨越

鄱阳湖畔,稻米飘香。江西,这个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以全国2.13%的耕地生产了3.21%的粮食,承担着年外调粮食100亿斤的重任。2021年,江西省粮食种植面积5659.2万亩、产量438.5亿斤。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粮食的发展,那便是“稳”: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十年栉风沐雨,十年勇毅前行,如今的赣鄱大地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新气象。”江西省委书记易炼红在总结江西“十年之变”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江西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老区大发展大跨越的十年。

   良种打下稳粮基础

   粮安天下,种筑基石。谈粮食要从种子谈起,而提到江西的粮食作物种业,就要先把目光聚焦到一群人身上。

   1974年,萍乡市排上村村民张理高带着十几名农民,离开家乡远赴海南,踏上了南繁制种之路,由此便形成了“萍乡制种人”这个群体。2011年,在海南从事制种的萍乡农民超万人,杂交水稻制种更是占到南繁总面积的85%。

   “当时的江西种业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人才和技术都有积累,但基本是代别人制种,科研和销售两头都说了不算。”如今已成为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张少虎也曾是制种散户的一员,在他看来,商业化育种方向的确立是实现萍乡乃至江西种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引进专家团队,针对不同地区选育不同品种,十年来,江西省审定了721个主要农作物品种,其中优质稻品种558个,为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良种支撑。这一过程中,像天涯这样的龙头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江西共注册农作物种子企业147家,其中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5家,更有两家企业跻身全国杂交水稻商品种子销售总量十强。

   在此基础上,江西形成了以宜黄、湘东、南城3个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区)为主的良种生产基地群,制种集中度明显提高,年生产杂交水稻种子1亿斤左右,约占全国的20%。

   有了良种,受益最大的还是农民。“我种粮十多年了,从最开始的100多亩扩大到现在的2000多亩,新品种水稻收益更高。”这几天,萍乡市湘东区东桥镇凫田村种粮大户王向萍忙着收割早稻,他告诉记者,今年的亩产将近1000斤,而2007年时只有600多斤。

   增产还只是基础,7月12日,由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牵头、历时十年协同攻关的水稻新品系“赣菌稻1号”在抚州进行了测产,平均亩产达到516.63公斤,特别是50%营养量的地块亩产仍超过700斤,比对照品种增产8.92%。

   产量与成本的“一增一减”,“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要求的生动体现。目前,江西正以实施“赣种强芯”种业提升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积极为国家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贡献“江西力量”。

   机械化带来生产力大飞跃

   7月以来,江西多地最高气温连续几日逼近40摄氏度。在南昌市南昌县蒋巷镇,种粮大户谌火根顶着烈日,一个上午收割了100亩早稻。“现在种粮与十年前相比真是省力不少,以前机械化不发达,这么多地全部收完至少要一个星期。”谌火根说。

   谌火根并不是蒋巷镇人,而是来自邻近的新建区联圩镇。十年前,谌火根种粮还要靠“打游击”。“当时土地不像现在这么连片,一个人只种一二十亩。”2013年,谌火根离开家,在宜春流转了1000亩地,又请了几个农民,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那会儿都是一年一流转,很不稳定。你看7月本来是最忙的节点,但过去到了这个时候,就要开始为下一年在哪里种地做准备了。”谌火根告诉记者,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情况,让他没法把更多心思放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上。

   变化始于2017年,南昌县对土地进行了改造,把小田块变成大田块。当时还在南昌县农机大市场卖农机的邹泰辉在南昌县政府的支持下,与北京金色大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南昌智慧大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智慧大田的出现快速提高了当地的粮食生产水平,江西省首个万亩智慧农场在此挂牌。“我们构建了‘天空地’的智慧农业体系,天上有北斗导航、遥感测绘,空中有航测、多光谱无人机,地上有农情监测站,形成了辅助、保障粮食生产的立体网络。”邹泰辉介绍。

   “老谌,你回来跟着我们一起种粮食吧。”邹泰辉向谌火根抛出橄榄枝。2020年,谌火根来到蒋巷镇,流转了500亩地,而且一签就是十年。“现在种田,农机装备上了辅助驾驶、无人驾驶系统,播种、施肥、撒药更精准,我一个人就忙得过来。”谌火根说。同时,智慧大田还与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引入水稻大钵体毯状育秧等新技术,在生产中促进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经过十年的发展,江西省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江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江枝英表示。

   截至2021年底,江西省农机总动力已达2695.3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6万台、旋耕机33.6万台、插秧机1.97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9.2万台、植保无人飞机4697台。据测算,江西省主要农作物和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超过76%和82%,比2012年分别提高22个和23个百分点。

   社会化服务让种粮更省心

   农民种粮,关键还是要有人带动。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在总书记曾到过的吉安市,两名带动农民种粮的大户与记者分享了近十年的变化。

   在吉安县敖城镇,伟凤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喜凤穿着一双小白鞋,来到育秧大棚里查看下一季水稻秧苗的长势。“如今有了物联网技术,在办公室就能看到田间情况,有时候一个月只下地一次。”在黄喜凤看来,种粮正在由“动手”向“动脑”转变。

   “我父亲也曾种地,还被评为种粮大户,不过他那时的面积只有200亩。”黄喜凤告诉记者,2014年,她看到村里外出的人多、种地的人少,就拾起了父亲的老本行,从幼儿教育转行种粮食,流转了700亩地。发展到今年,合作社的规模达到6000多亩,带动农户237人,其中脱贫户占80%,人均年工资性收入达1.8万元。

   粮食种下去还要能收上来,吉水县的种粮大户于端莲就在这方面吃过亏。“2014年收割季遇到连续降雨,当时没有烘干设备,全靠放在地上晾晒,结果谷子都发霉了。”于端莲意识到,必须升级粮食生产方式。她开始从单纯做农资、农机向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转型。2020年,投入600万元、单季烘干能力超过1万吨的烘干厂投入使用。

   “现在我们这边的地租价格在每亩600元左右,尽管不便宜,但大家都抢着流转土地,种粮积极性很高,农民的收益也有了保障。”于端莲深有感触,她提供的“一价全包”托管服务覆盖了10万亩水稻,大大减轻了农民种粮过程的负担。

   黄喜凤和于端莲是江西省7.6万家合作社的代表。如何让老区农民充分享受发展红利、让种粮也成为一件省心事?江西把目光放在了强化合作社的服务属性上。

   2017年,江西省家庭农场联合会成立。2019年后,江西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迎来了大发展时期。聚焦补齐工厂化育秧、机插秧、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短板弱项,江西大力开展水稻生产关键环节托管服务,累计投入资金3.34亿元,发展生产托管服务组织2.9万个,2019年-2021年连续3年均有项目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成为老区粮食生产的一张新名片。作者:莫志超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