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品牌“镀金”助力强农致富

在农业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品牌化是激活乡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的强劲动力。山海相拥的山东青岛,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生长出一系列优良的农产品,又深谙农品品牌打造之道,在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中,走出了一条品牌赋能、助农增收的特色路径。如今,“青岛农品”连续6年跻身全国区域农业品牌“十强”,2024年农产品市场交易额更是突破千亿元大关,用实实在在的成果,书写着品牌强农的“青岛答卷”。

禀赋筑基:特色农品孕育品牌根基

青岛的品牌农业,从扎根乡土时就自带差异化优势。这座城市地处北纬35至37摄氏度黄金纬度带,气候温润、四季分明,1.1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中80%以上为农业农村腹地,公里海岸线交织出独特的山海生态,为特色农产品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

漫步青岛乡村,54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串联起品牌农业的根基。胶州大白菜便是其中的代表,这棵有着千年种植史的蔬菜,曾是唐宋时期的“朝贡之菜”,也是鲁迅在《藤野先生》中提及的“胶菜”,如今已成为国际市场的“中国蔬菜名片”。依托严格的品种选育与标准化种植,胶州大白菜以单棵50元的价格远销30多个国家,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亩,年产值超15亿元,让“一棵白菜富一方百姓”成为现实。

平度大泽山葡萄同样享誉全国,这片“东方葡萄海岸”有着2000多年种植历史,培育的300余个品种中,“泽山一号”“玫瑰香”等深受市场青睐。通过制定《大泽山葡萄品牌保护条例》、建立分级定价体系,其品牌价值突破36.83亿元,不仅带动3.5万亩种植基地年产葡萄5万余吨、产值8亿元,更通过大泽山葡萄节等特色节庆IP,让千年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目前,青岛已建成1个国家级、4个省级特色农业优势区,特色农业种植面积突破400万亩。从春季的崂山樱桃、夏季的黄岛蓝莓,到秋季的大泽山葡萄、冬季的胶州大白菜,青岛聚焦地域特色,让每一种农产品都带着鲜明的“青岛印记”走向市场。

政策护航:真金白银激活创牌动能

品牌的成长,离不开政策的支撑。青岛深知,要让“青岛农品”从“单点闪光”到“集群出彩”,必须以系统性政策搭建创牌、强牌平台。

近年来,青岛先后出台《加快发展品牌农业的实施意见》《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定位与发展路径,从标准制定、质量监管、市场推广等方面构建完整体系。目前,“青岛农品”已完成商标注册与版权保护,授权248个优质农业主体使用该标识,形成“统一品牌、分散经营、共同受益”的运营模式。

为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青岛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对获得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主体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得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的主体给予15万元一次性奖励。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奖补43个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总额达890万元,直接带动200余家农业企业投身品牌建设。

在政策引导下,青岛打通品牌发展路径,聚力打造“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集群。在即墨,“采食即墨”整合白庙芋头、金口芹菜、蓝村大米等多种特色农产品,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超10亿元;在莱西,“莱西有礼”聚焦马连庄甜瓜、店埠胡萝卜,带动70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8万元;在胶州,“胶味领鲜”旗下的辣椒年交易量达120万吨,出口量占全国80%以上,成为上合组织国家农产品贸易的重要纽带。

营销破圈:数字增效拓宽增收渠道

在消费升级背景下,好产品需要好渠道。青岛把握数字经济浪潮,以“互联网+农业”为突破口,为“青岛农品”搭建走向全国的“快车道”。

为积极把握电商发展新机遇,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开好局、起好步,青岛市举办“青岛农品”直播带货网红大赛,着力培育“互联网+营销”“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等新兴经营模式,以创新营销手段提升品牌影响力。莱西市凯盛浩丰数字农业基地的“绿行者”番茄,通过“生产链+供应链+智慧链+品牌链”四链合一的模式,是“青岛农品”打开市场,拓展销路的有效例证。目前,全市已建成4个地方特色农产品线上展销馆,涌现出“沃隆坚果”“一颗大番茄”等200多个农产品电商品牌和114家农业电商重点龙头企业。2024年,青岛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已达164.9亿元,占全省总额的25%,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青岛还在全国农业农村系统率先推出AI数字人直播间,数字主播“青小农”24小时不间断介绍胶州大白菜、崂山茶等产品,借助大数据精准匹配消费者需求。依托网红经济与社区电商,越来越多的优质青岛农产品实现“指尖下单、田间发货”。

线下渠道拓展同样扎实。青岛积极组织农业主体参与全国性农业展会,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159家青岛企业携248种“青岛农品”参展,现场交易额与意向订单额突破200亿元;在长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城市群设立“青岛农品”展示中心,推动优质农品进入高端商超。同时,借力自贸试验区和上合示范区优势,千余家农业企业通过BRC等国际认证,农产品年出口额达481.6亿元,占全省30%,持续领跑全国同类城市。

质量为本:筑牢品牌长久生命线

品牌的核心是信任,信任的基础是质量。青岛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设为抓手,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让“青岛农品”既有名气,更有底气。

在青岛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青农云脑”平台实时显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从种植基地的土壤墒情,到投入品的销售流向,再到产品检测结果,每一个环节均可追溯。该平台汇聚8077万条涉农数据,对14.5万多家监管主体和3900多家投入品生产销售主体实现实时监管,通过“质量安全”“智慧畜牧”等数字化场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时预警、精准管控”。

标准化生产是质量安全的前提。青岛制定农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341项,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200多处,苹果、茶叶等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率达73%。崂山茶种植基地严格遵循《崂山茶生产技术规程》,全程不使用化学农药;黄岛蓝莓种植园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销售”模式,产品通过欧盟有机认证,远销海外。

为守护质量安全,青岛建立严格的检测与追责机制:每年完成农产品定性定量检测1.5万批次、快速检测38万批次以上,抽检合格率长期稳定在99%以上;全面推行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对不合格产品实行“一票否决”。“只有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品牌才能走得长远。”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市场信息处负责人尹亮亮表示。

未来可期:品牌强农助力乡村振兴

站在新起点,青岛品牌农业正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袁瑞先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品牌强农战略,以‘青岛农品’为统领,深化品牌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让农业品牌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未来,青岛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优化品牌矩阵,在现有248个市级知名农产品品牌基础上,培育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领军品牌,推动“青岛农品”向“中国名牌”“世界品牌”跨越;二是延伸产业链条,支持农业主体发展精深加工、农文旅融合等新业态,推动农产品从“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品种选育、技术创新,为品牌农业注入科技动能。

从胶州湾畔的万亩良田,到崂山深处的生态茶园,从数字直播间的热闹场景,到国际市场上的青岛印记,“青岛农品”正以蓬勃的生命力,书写品牌强农的新篇章。这里的每一件农产品都承载着农民的希望,每一分收入都传递着乡村振兴的温度,青岛的探索,也为全国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来源:农民日报
  • 市场大户

刘江辉

主营:水产、副食、调料

水果大户邱新华

主营:库尔勒香梨、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克拉玛依(大农业)红堤葡萄、伊犁河谷特产蟠桃、山楂

赵建军

主营:兽药\饲料

张昆

主营:水产、副食品

邓双林

主营:本公司经营大米类,主要是京山桥米及糯米系列、泰国香米系列、四川营养粉等。品种齐全
  • 市场最新价格
  • 农民经纪人

阎洪博

主营:禽蛋购销/巴斯夫预混料

许学江

主营:养鸡专业户

薛立俊

主营:禽蛋购销

闫洪岭

主营:禽蛋购销

罗洪臣

主营:饲料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