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笔者两度踏访印尼,从巴厘岛的热带观赏鱼培育到马鲁古群岛萨乌姆拉基清澈见底的蔚蓝大海,从邦加岛高效的养虾场到楠榜传统的土塘养殖,印尼丰富的海洋资源与巨大的发展潜力让人深深震撼。更令人欣慰的是,以海大、恒兴和福州宏龙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已在这片热土深耕多年,为中印尼海洋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海洋渔业资源得天独厚。在实地调研中,楠榜塘鲺鱼的价格仅为每公斤2000印尼盾(约0.8元人民币),萨乌姆拉基2公斤重的金枪鱼售价也只要60000印尼盾(约24元人民币),这样的价格在全球范围内都极具竞争力。然而,丰富的资源禀赋与巨大的民生需求形成鲜明对比。
截至2025年3月,印尼官方统计的绝对贫困人口为2385万人,但若按世界银行中高收入国家贫困线标准(每日6.85美元),印尼贫困人口为1.7亿人,类作为最经济实惠的优质蛋白来源,在印尼民众的日常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普拉博沃总统提出的免费午餐项目,计划为8200万儿童和孕妇提供营养膳食,其中鱼类蛋白的稳定供应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这一政策导向与印尼海洋资源开发的迫切需求高度契合,为中印尼海洋合作提供了广阔的政策空间。
在巴淡岛考察水泥塘养虾模式时,笔者发现,尽管印尼海洋养殖业发展迅速,但在技术水平、管理模式和产业化程度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传统的土塘养殖虽然成本低廉,但产出效率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而邦加岛那些配备自动排污系统的现代化养虾场,其单位产出和经济效益明显优于传统模式。
中国在海洋养殖技术、设备制造和产业化管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海大集团在印尼的成功实践证明,通过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优质种苗和科学管理模式,能够大幅提升当地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恒兴集团在饲料生产、疾病防控和标准化养殖方面的技术输出,也为印尼渔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这种技术合作不仅提升了产业效率,更为当地渔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海洋牧场建设作为一种可持续的产业扶贫模式,能够有效整合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形成扶贫减贫的良性循环。在萨乌姆拉基看到的壮观景象——清澈见底的海水中鱼群游弋,既展现了印尼海洋生态的原始之美,也预示着海洋牧场的巨大潜力。
现代化海洋牧场通过科学规划、生态养殖和精深加工,能够在保护海洋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渔业产值的大幅提升。这种模式不仅为沿海贫困地区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还通过产业链延伸带动运输、加工、销售等相关行业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更重要的是,海洋牧场建设注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贫困地区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脱贫致富途径。
中印尼海洋牧场合作是全球发展倡议的生动实践。全球发展倡议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注重减贫、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海洋牧场建设恰好契合了这一倡议的核心要求:通过提供优质廉价的动物蛋白,直接服务于减贫和粮食安全目标;通过生态友好的养殖模式,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促进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能力提升。
站在两国关系发展的新起点,中印尼海洋牧场合作前景广阔。从萨乌姆拉基湛蓝的海水到楠榜生机勃勃的鱼塘,从普拉博沃总统的免费午餐愿景到印尼减贫脱贫的现实需求,中印尼海洋牧场合作承载着两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在全球发展倡议指引下,这项合作必将为中印尼关系增添新的蓝色动力,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新的智慧方案。(作者是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研究员、印尼研究中心副主任)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