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塞上粮仓”的丰收真正变成农民的增收

金秋十月,宁夏平原玉米金黄。从平罗到同心,一辆辆卡车满载集装箱驶入铁路货场,一列列火车鸣响汽笛驶向远方。

丰收的喜悦写在农民脸上,也写在铁路货票上。宁夏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特色农业产区,近年来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丰产”能否同步“丰收”,关键在流通。过去,由于运输半径长、方式单一,不少粮食“窝”在产地卖不上价,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隐忧始终存在。如今,铁路把“出村进城”的通道铺到了田间地头,把“小生产”连上了“大市场”,让“塞上粮仓”的成色更足、分量更重。

铁路的“加法”,是运力的加法。银川铁路物流中心深入平罗、同心等粮食集散地,走访企业、测算流量,把运力配置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一趟趟“粮食班列”如同流动的仓库,把“存粮于地”变为“存粮于市”。

此外,“一企一策”的定制化服务,则让铁路的“温度”更可感。有的企业担心“装得慢”,铁路部门就提前预留空箱;有的企业发愁“卸得远”,铁路就协调到站 短驳。从“坐商”到“行商”,银川铁路物流中心的干部职工把办公桌搬到了粮库门口,把服务做到了企业心坎。

宁夏的实践再次证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基,流通高效是关键。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百姓餐桌,在“三农”工作中大有可为。近年来,从东北的“北粮南运”到中原的“小麦专列”,从新疆的“棉花班列”到西南的“柑橘班列”,铁路以稳定运能、透明价格、优质服务,成为农产品外运的“压舱石”。

也要看到,粮食运输只是第一步。要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还需在仓储、加工、销售等环节持续发力。比如,能否依托铁路枢纽建设粮食储备基地,实现“以储带运”?能否推动“铁路+港口+产业”融合,把宁夏玉米变成沿海饲料厂的“第一车间”?这些课题,需要铁路、地方政府、企业共同作答。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保障粮食安全,既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也要藏粮于运、藏粮于市。宁夏的玉米列车提醒我们:只有让每一条铁路线都成为“致富线”,让每一节车厢都装满农民的获得感,丰收的成色才会更足,乡村振兴的步子才会更稳。(供稿人:席忠翔)
  • 农民经纪人

阎洪博

主营:禽蛋购销/巴斯夫预混料

殷保顺

主营:鸡蛋

姜洪太

主营:禽蛋购销

殷爱林

主营:禽蛋购销

平度市德诚饲料原料经营部

主营:饲料、有机肥原料出口及国内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