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洒满徐州市睢宁县的田野,10月11日清晨的古邳镇骑河村,没有秋收后的沉寂,反而涌动着新的忙碌——数十名农户在连片的田垄间,指尖翻飞将饱满的紫皮蒜种嵌入土壤。这片曾长期种植普通大蒜的土地,今年迎来了“新主角”:紫皮大蒜“将军红”。
破“旧”:从“普蒜依赖”到“品种突围”
“种了十几年普蒜,行情好的时候一亩能赚几千,行情差的时候就白忙活了。”睢宁县古邳镇骑河村种植大户徐铭峥介绍,作为当地传统经济作物,普通大蒜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受市场波动、品种老化等影响,收益始终在“温饱线”徘徊。
2025年初,骑河村党总支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对富硒、紫皮等特色大蒜需求旺盛,且价格比普通大蒜高,这让村两委看到了“品种突围”的可能。
“一开始谁都不敢种,怕种出来卖不出去,也怕技术跟不上。”徐铭峥坦言,当村里提出试种“将军红”时,他和不少农户一样持观望态度。为打消顾虑,骑河村党总支书记刘松带着种植大户多次前往山东、邳州、河南等地考察紫皮蒜“将军红”种植基地,还邀请农业专家到村开展技术培训,从蒜种处理、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手把手传授经验。更让农户安心的是,村里牵线搭桥,让睢宁县盛科食品有限公司提前“锁单”签订保底收购合同,约定20采收时以2.5元/斤的价格收购,比普通净蒜市场价高出1元/斤。
“有技术指导,还有保底收购价,相当于给我们上了‘双保险’。”徐铭峥最终决定拿出100亩地试种,“今年先用人工种,保证出苗率,等摸透了技术,明年再扩大规模。”在村“两委”的号召下,在种植大户的带动下,他的带动下,1000亩“将军红”试验田在骑河村迅速落地。
强“链”:从“只管种”到“全链护”
在古邳镇镇区北侧,睢宁县盛科食品有限公司的冷库正满负荷运转,近8000吨睢宁本地大蒜整齐码放在货架上,制冷设备发出轻微的嗡鸣。据了解,为进一步完善大蒜种植加工产业链,2024年,古邳镇党委、政府招引了一家大蒜代购、代储、代销为一体的公司——睢宁县盛科食品有限公司。来自邳州的种韩召锋就是该公司的经营者之一。
“今年是我们第一次在睢宁大规模收购储存大蒜,以前农户种蒜只能‘随收随卖’,遇到行情低谷只能贱卖,现在有了冷库,就能‘错峰销售’,把利润留在手里。”韩召锋告诉记者,库内的温度恒定在0-2℃,最长可保证大蒜储存24个月,大大既延长了销售周期。
作为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盛科食品不仅承担了骑河村100亩“将军红”的保底收购任务,还主动延伸产业链条,构建“种植—储存—销售”一体化服务体系。“我们在和村里合作前就做过市场调研,‘将军红’的富硒含量达标,紫皮外观也符合高端市场审美,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型商超、农贸市场已经提前和我们对接,明年采收后就能直接进入高端流通渠道。”韩召锋介绍道。
扩“面”:从“一村试点”到“全镇布局”
站在“将军红”种植基地的田埂上,刘松信心满满地说:“我们不满足于只种好1000亩试验田,更想把‘将军红’打造成骑河村的‘产业名片’,今年村里在种好3500亩普通大蒜的同时,把1000亩“将军红”作为“创新突破口”,希望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让更多农户看到特色种植的效益。
骑河村的“将军红”试种,并非古邳镇大蒜产业升级的孤例,而是全镇农业转型的一个缩影。据古邳镇农村办公室农技负责人赵雪介绍,作为睢宁县大蒜主产区之一,古邳镇常年大蒜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其中普通大蒜占比超90%,但长期面临“品种单一、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多年以来,古邳镇将大蒜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之一。今年,先以骑河村“政企村合作+特色品种”模式为样板,计划在全镇26个行政村(社区)逐步推进“一村一品”大蒜产业布局。
“我们不仅要让各村种出‘特色蒜’,还要串起‘产业链’。”赵雪表示,下一步,古邳镇将重点支持大蒜育种、冷链仓储、深加工项目建设,同时镇里还将搭建“古邳大蒜”公共品牌平台,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推动全镇大蒜从“散装外销”向“品牌化输出”转型,努力将古邳镇打造成苏北地区知名的特色大蒜产业强镇。
(来源:中国网 作者:刘涵 蔡雨欣 徐子淳)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