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马铃薯中心在华4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

10月11日,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在华4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办。本次活动以“四十载砥砺同行,硕果累累共见证”为主题,邀请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云南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及嘉宾代表共同回顾合作成果,展望未来方向。
 回溯1985年CIP在华设立联络处的起点,双方合作从最初的种质资源引进,逐步拓展至品种培育、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产业链升级等领域和深层次合作。40年来,合作成果丰硕:累计引进种质资源7000多份(次),中国成为全球自CIP引进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种质资源保有数量占到全球马铃薯资源总量的8.5%,全国种植马铃薯中有三分之一的品种有CIP亲缘关系;双方联合培育的“合作88”抗晚疫病品种,在中国西南地区推广面积超600万亩,为农户创造27.4亿~38.3亿美元经济收益;构建的全国马铃薯晚疫病监测网络,如今已布局1800余个监测点,每年为400万至800万亩马铃薯田筑牢“病害防线”;联合培养了上千名薯业人才,在全球建立的第一个区域中心,也是CGIAR在华建立的第一个和唯一一个公益性农业科技国际组织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CCCAP)——成为中外农业技术交流的重要枢纽。这些成果不仅扎根中国大地,更通过南南合作平台,将“中国薯业经验”分享至东南亚、中亚和非洲等地区,成为国际农业合作的典范。
 面向未来,双方将聚焦三个方面深化合作:共建“种质资源创新共同体”,依托CCCAP北京延庆园区,扩大优异资源交换规模,培育抗病抗逆、高产优质和适配不同生态区的专用品种,让更多“金土豆”赋能田间生产;打造“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聚焦生物基因育种、智能栽培、疾病防控、精深加工等关键领域,推动数字化监测、精准灌溉等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加强南南合作与知识分享,为中国和世界培养更多薯类人才,助力全球农业绿色转型;构建“全产业链合作生态”,借力中国800亿美元薯类市场潜力,推动马铃薯从“粮食安全保障作物”升级为“乡村振兴增收薯”“健康中国营养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作者:赵洁 来源:农民日报
  • 农民经纪人

共青城供销社

主营:果品 畜牧 水产

薛立俊

主营:禽蛋购销

罗洪臣

主营:饲料生产

闫洪岭

主营:禽蛋购销